[微风]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这几年,俄罗斯的车市像坐上了过山车,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眼花。表面上,中国品牌冲上了大赢家的宝座,可政策一变天,谁能一直笑到最后?答案是:普京。 2024年秋,俄政府突然放了个大招:进口车的报废税直接上调,从2025年起还要年年涨,直到2030年。 这下,原本在俄卖得顺风顺水的中国车企压力山大,车价成本窜上去,经销商开始谨慎下单,一些热门车型在新规下利润被压到见底,市场买卖顿时冷静下来。 其实这并不算毫无征兆。自俄乌冲突爆发,西方的制裁像寒潮一样扑向俄罗斯经济,汽车业首当其冲。 2021年,俄罗斯还能在全球乘用车市场排进前十,现代、起亚、雷诺、丰田等把持半壁江山。 但到了2022年,形势急转直下,这些品牌一个个撤离,工厂停摆,销售网崩溃,新车年销量从百万级跌到七十万以下,几乎瘫痪。 就在这片空地上,中国车企踩足油门冲了进来,奇瑞、吉利、长城、哈弗迅速铺开经销网,把原本的空缺填了个满。 2022年它们还是配角,2023年就拿下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街上中国车的身影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 好景看似双赢:中国品牌找到了出口支点,俄罗斯人有了稳定车源。但从2023年中起,“本地化生产”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文件里。 工贸部接二连三发文强调提高国产比例,还暗示未来进口比例高的车型要多交成本。 同年10月,《第1532号命令》看似延续平行进口,实则埋下本地化伏笔。到2024年,提高报废税一出,意图彻底曝光,普京不是单纯欢迎外国车来卖,而是要把技术、设备和供应链一并请进来。 他的算盘很早就打好了,几年前俄罗斯就要求政府部门采购本地产车,制裁后力度更猛。 西方品牌躲得干干净净,普京看准了机会,中国车企带来的不只是整车,还有成熟的生产经验和供应链知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莫斯科人”工厂复活,雷诺撤走后,厂房交给市政府,很快借助中国技术重新开工,推出“莫斯科人3”,虽然长得像江淮的款式。 但产线、零部件、售后服务都掌握在俄方手里。这样一来,俄罗斯的造车能力被重新点燃。 如今有些车型国产化比例能到七成,本地零部件企业拿到贷款,产业链也活过来。 对中国车企来说,本地化意味着政策支持,也意味着利润缩水、技术转移和生产线外包,一旦俄罗斯自己跑转了整个链条,外企的优势自然慢慢被稀释。 到2024年底,中国品牌依旧占进口车大头,但增速不再惊人,市场进入稳运营阶段。普京靠战争和制裁逼出了“内向型”产业模式,汽车成了他重建工业的重要突破口。 利用中国车企,他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能力,还把供应安全、就业和产业链一并抓回自己手里。 中国车企的俄罗斯故事,其实是一个全球政治洗牌下的缩影,所有看似开放的市场背后,都可能有精心设计的条件与方向。 短期是机会,长期也许是别人的局。普京这盘棋,不紧不慢,却最后收了最大的一篮果实。
[微风]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芸霄记史
2025-10-12 20:49:50
0
阅读: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