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知道,这次美国是被迫无奈才归还我国战国时期的子弹库帛书的,而不是某些人说的,美国是自愿返还的。 子弹库帛书这宝贝,1942年从长沙一个楚墓里出土,那可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帛书写本,也是唯一完整的战国丝帛载籍。想想看,两千多年前楚国人用蚕丝织布,蘸朱砂墨汁写下天文历法、军事民俗啥的,简直是古籍活化石。它分三卷,第一卷讲四时令,第二卷是五行令,第三卷谈攻守占。里面有伏羲女娲的创世图,还有十二月神的彩绘,帮我们填补了甲骨文到秦汉简牍的空白。 出土后,这帛书先落到长沙收藏家蔡季襄手里。他本想好好保存,谁知1946年,美国情报人员柯强上门,以拍红外照片的名义,从蔡季襄那儿骗走第二、三卷。柯强这人,当时在美国情报系统干活,利用战后乱局,直接卷走宝贝,从此辗转美国私人收藏和博物馆。帛书在美国待了79年,他们压根儿没想还,一直当宝贝藏着掖着。某些人还说美国自愿返还,那纯属睁眼说瞎话。事实是,美国那边对这些流失文物,一直是占着不放,贪图学术价值和市场价。 国家文物局可没闲着。2024年初,他们监测到史密森尼学会发了个政策文件,说要处理非道德获取的藏品。这机会抓得准,国家文物局立马行动,对保存在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第二、三卷启动追索。专家们挖档案、溯源流转,拼出完整证据链,从蔡季襄的记录,到柯强的档案,再到博物馆入藏单据,一条条对上号。证据铁板钉钉后,就进入外交磋商。美国那边拖拖拉拉,先是邮件推诿,说要内部审核,后来视频会议上还辩称收藏历史长。我们这边证据摆出,他们才慢慢让步。 这追索过程,靠的就是扎实准备和外交智慧。2025年5月16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国家文物局正式接收了《五行令》和《攻守占》两卷。帛书查验封箱后,直接走专机回国,存进国家博物馆恒温库。整个事儿,美国是被我们的证据和压力逼的,不是啥善心大发。想想他们这些年,拍卖中国文物赚得盆满钵满,这次也得吐出来点。这不光是两卷帛书回家,更是维护文化主权的胜利。 说起这帛书的价值,它不只帮学者解码古籍,还照亮我们民族根脉。战国楚人记的农事婚丧、攻城守城宜忌,都是先民智慧结晶。比方第二卷《五行令》,讲五行相生对人事影响;第三卷《攻守占》,有战场占卜法门。这些内容,搁今天看,也透着古人朴实求真劲儿。流失海外这么久,它在美国博物馆里躺着,多少研究机会白白溜走。幸好国家文物局行动快,让它重见天日。 美国为什么死抓不放?就图这宝贝的稀缺性和钱景。战国帛书全球就这一件,学术圈抢着研究,拍卖行盯着拍高价。他们这些机构,早年靠非法渠道收中国文物,现在政策一变,才被迫吐点出来。可第一卷《四时令》还在他们那儿,国家文物局没停步,继续追索。证据链再补齐,下一轮谈判肯定推进一步。这事儿告诉我们,文物回归不是运气,是靠实力和坚持。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