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美国媒体NBC采访时称:“在我看来,美国和中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大国。但如果加上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我们携手合作,在世界舞台共同遏制中国,就会强大得多。” 回顾冷战时期的对苏遏制战略,美国曾构建北约、中央条约组织等多边联盟体系。但今时不同往日,2025年的全球格局呈现多极化特征: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额达8560亿美元,印度在金砖机制内与中国密切合作,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38%。这种利益交织的复杂局面,使简单复制冷战模式变得不切实际。 更值得玩味的是伯恩斯选择的联盟名单。日本防卫省2025年《安全保障报告》显示,中日海空联络机制运行良好,双方防务热线年均通话超50次;印度外长苏杰生刚在东亚峰会上强调"多极世界需要合作而非对抗"。这些信号表明,美国设想中的"反华联盟"内部存在显著温差。 五角大楼《中国军力报告》承认,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已覆盖"第一岛链"。美军印太司令部评估显示,若在台海冲突中介入,需要投入4个航母战斗群和500架战机,这种兵力投送将严重影响其他战区部署。 更关键的是联盟协同难题。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在2025年联合军演中暴露出指挥系统兼容性问题:日本自卫队的C4ISR系统无法直接接入美军数据链,印度军舰的防空识别区与美军存在重叠冲突。这种"联盟内耗"使协同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中国作为120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对伯恩斯的构想形成天然制约。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德法两国对华汽车出口占其总产量的25%,空客公司35%的客机订单来自中国。这种深度捆绑关系,使欧洲在选边站队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半导体领域更是典型例证。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导致韩国存储器出口骤降,三星电子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40%。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效应,使美国难以维系长期技术封锁。 中国通过金砖扩容和"一带一路"倡议,已构建起广泛的朋友圈,沙特、伊朗加入金砖组织,阿根廷申请加入新开发银行,这些外交突破使美国孤立中国的企图落空。 更微妙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重申"战略自主",德国总理朔尔茨反对"脱钩断链",这种欧洲自主意识成为美国联盟战略的变量。 在联合国框架内,中国牵头提出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获89国支持,这种软实力建设正消解西方的话语权优势。伯恩斯设想的道义联盟,实际上面临"得道多助"的现实挑战。 伯恩斯忽略了中国在新兴领域的突破。高超音速武器方面,东风-27的试射成功使美军现有防御体系面临挑战;太空领域,中国空间站完成国际项目对接;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投入实用。这些技术突破,使传统联盟的军事优势被重新定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防自主能力,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突破涡扇-15量产技术,航天科工实现导弹分系统100%国产化。这种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使外部封锁的效果大打折扣。 伯恩斯所列联盟内部存在深刻分歧:印度坚持战略自主,拒绝对华脱钩;欧盟内部东欧与西欧国家对中国政策存在温差;日本工商界强烈反对跟随美国对华芯片管制。这些矛盾使"联合遏制"难以形成合力。 美国自身也面临两难:对华关税导致通胀压力,科技管制引发企业反弹,军事扩张遭遇预算瓶颈。这种内在制约,使伯恩斯的激进主张缺乏实施基础。 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美国若执意脱钩,其能源转型计划将严重受挫。更关键的是,中国主导的"全球发展倡议"已吸引68国加入,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形成替代方案。 数字治理领域同样如此。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获广泛响应,而美国主导的"清洁网络"计划因侵犯数字主权遭多国抵制。这种规则制定权的竞争,使单纯军事联盟难以发挥效用。 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得到俄乌双方积极回应;中东地区,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解。这些外交成果使美国难以将中国简单定义为"破坏性力量"。若强行组建反华联盟,可能在诸多地区热点问题上陷入被动。 更微妙的是台湾问题。美国智库最新民调显示,73%的台湾民众反对"急独",倾向维持现状。这种民意基础使美国打"台湾牌"的空间收窄。伯恩斯的强硬立场可能适得其反,加速两岸融合进程。 未来趋势的理性研判 2026年将是关键观察窗口:美国大选后的政策调整、欧盟领导层换届、印度总理莫迪的新任期,都可能改变战略棋局。但基本趋势已然明朗:多极化不可逆转,相互依存难以割裂,新兴领域呈现竞争共存态势。 伯恩斯的言论更像是对逝去单极时代的挽歌,而非面向未来的战略蓝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渐成共识的今天,筑墙设垒的冷战思维终将被时代抛弃。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而非幻想通过联盟对抗解决所有问题。
美前驻华大使摊牌了:中国没资格与美国G2共治近日,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接受日
【6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