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在看到报纸时,被一则广告吸引:“寻找银老太太!”狡

文史小将 2025-10-12 00:33:01

1947年,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在看到报纸时,被一则广告吸引:“寻找银老太太!”狡猾的叶秀峰,看出了这是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谁能想到一则普通广告,却阴差阳错地害死多名地下党员! 这一切的开端发生在1947年。国民党中统局局长叶秀峰,这位老资格的特务头子,在翻阅报纸时,眼角捕捉到一条夹在“房屋出租”和“失物招领”之间的小启事——“寻找银老太太”,落款是“思念的儿子”。 他立刻皱起眉头,职业的敏感让他心头一紧:这背后绝非寻常家庭琐事,分明是一条共产党暗中联络的密码信号。 叶秀峰自年轻时代起,便随国民党中央秘书陈立夫学习和工作。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执行能力,他在陈立夫麾下迅速崭露头角,深受重用。 长期与陈立夫共事,使他掌握了大量特务操作的技巧和隐秘知识。 后来,随着蒋介石重新整顿中统局的人事结构,陈立夫极力推荐叶秀峰给蒋介石,最终,叶秀峰顺利晋升为中统局上海分局的首脑,成为掌控一方的关键人物。 1947年的某一天,叶秀峰正百无聊赖地翻阅报纸,目光突然被一则不起眼的小广告吸引——“寻找银老太太”,落款署名“思念的儿子”。 广告没有头绪,也没有明确信息,但叶秀峰凭借多年的特务经验立刻警觉起来:这显然不是普通的寻人启事,而极有可能是共产党地下党员用来联系的暗号。 叶秀峰开始连续几天密切关注与“银老太太”相关的广告,发现它连续刊登,没有中断。 这一反复出现的规律,让他更加确信,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联络手段。 为了查清真相,叶秀峰亲自前往报社打探,希望找到刊登广告的人。 报社每天接收的广告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根本记不清具体是谁登的这一则小广告。若能找到广告刊登者,也许就能避免随后发生的种种惨剧,但现实偏偏事与愿违。 无奈之下,叶秀峰返回中统局,与上海办事处处长陈庆斋商议对策。陈庆斋沉思片刻后提出:“既然报社查不到人,不如依照原格式,我们自己刊登一条信息,引出地下党成员。” 叶秀峰立即赞同了这一策略。他们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仿冒消息:“白发娘盼儿归”,署名银老太太,并留下了一个具体地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潜伏的地下党员,探查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负责在指定地点蹲守的,是叶秀峰十分器重的特工卢志英,叶秀峰万万没有料到,卢志英的真实身份竟然是潜伏在中统内部的共产党地下党员。 卢志英看到那则回应广告时,心里一紧——组织中根本没有“银老太太”这一代号,这百分百是中统自己设计的圈套。他深知,如果有不明真相的同志贸然上钩,后果将不堪设想。 蹲守的第三天,一名穿长衫、戴礼帽的男子小心翼翼地向约定地点靠近。 千钧一发之际,卢志英抓住身边特务一个微小的失误,轻轻吹了一声短促的口哨。 那名男子警觉异常,闻声后立即掉头消失在人群中,一场潜在的危险被及时化解。 这个几乎不起眼的举动,并未逃过叶秀峰的亲信苏麟阁的眼睛。苏麟阁立即将情况上报,叶秀峰的怀疑迅速发酵。 他下令,趁卢志英外出之机,秘密搜查其住处。特务们在书柜夹层里找出一本不起眼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数字和符号。这本所谓“密码本”,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浮出水面。此前被捕的地下党员张莲舫,因无法承受酷刑和利诱,选择叛变,并指认了卢志英的身份。人证物证俱在,叶秀峰毫不迟疑,下令逮捕卢志英。 面对审讯,卢志英坚定不屈,无论敌人如何软硬兼施,始终守口如瓶。 张莲舫的叛变与“密码本”的发现,为另一桩悬案提供了突破口——《文萃》杂志案。《文萃》由中共领导,文章犀利,针砭时弊,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国民党视为眼中钉的进步刊物。 中统多次调查均无果,但借助叛徒供词和密码本破译,他们终于锁定了印刷厂。 表面上,这里只印刷通俗读物,实际上却是地下组织的核心宣传阵地。中统迅速出击,将主编陈子涛、经理骆何民等一网打尽。 被捕的地下党员,包括卢志英、陈子涛和骆何民,在狱中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坚贞气节。 为了向蒋介石交差,中统决定秘密处决这些“顽固分子”。 1948年12月27日,在寒冷的冬日,三人被押往雨花台附近的宝林寺。特务用浸过毒药的棉花封住他们的口鼻,防止呼喊,随后将他们活埋。 卢志英在临刑前留下了“胜利在望,死而无怨”的绝笔。 这场由错误判断引发的情报战,最终以悲壮的牺牲收场。它不仅暴露了情报机构的致命缺陷,更凸显了那些在隐蔽战线上,为信仰默默付出的英雄们,不畏生死的坚定与不朽精神。

0 阅读:3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