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拒收,就断供”!波音CEO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压

木槿论事 2025-10-10 20:17:08

“中国再拒收,就断供”!波音 CEO 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压,没成想却成了“自曝家丑”。这场 “威胁闹剧” 彻底暴露了波音的外强中干,也撕开了全球航空格局改写的序幕。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波音CEO凯利·奥特博拉抛出这句话时,也许还以为自己能在谈判桌上占到上风,可现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所有人看清了这家百年巨头的底牌。   表面上是“警告中国”,实际上更像是对自己焦虑的无力宣泄,因为在整个全球航空业的棋盘上,波音早已失去了那种“说一不二”的位置。   最直接的打脸来自交付环节,早在4月,原本为中国航司准备的几架737 MAX,在舟山工厂完成喷漆后却突然接到“返航”命令,三天之内接连飞回西雅图。   交付舞台搭好了,主角却转身走人,这不仅让波音精心布置的合作场面彻底落空,也暴露出整个交付链条已经断裂。   更尴尬的是,返航之后这些飞机还得花时间改装、找买家、重新谈合同,每多停一天,波音的财务压力就加一分。   说白了,狠话吓不住市场,现实的账本,比任何口号都诚实,财务报表才是最诚实的“测谎仪”,波音去年净亏损超过140亿美元,每个月还在烧掉8亿美元现金,半年市值蒸发1600亿美元,股价跌得惨不忍睹。   而评级机构调低信用展望,美国联邦航空局因安全问题叫停扩产计划,管理层还在应对员工罢工和质量丑闻,在这样的背景下,“断供”听上去更像一声自我安慰,而不是对中国市场的威胁。   更何况,这个“断”字本身就站不住脚,波音的供应链与中国早已深度绑定,稀土、钛合金、结构件等核心零部件大量来自中国。   哪怕真想“抽身”,寻找替代供应商也要18个月起步,而这期间生产线可能早就因为零件断供而陷入停滞,换句话说,波音口中的“断供”,根本不是单方面能说了算的事,它更像是“同归于尽”的代名词。   还有一点更让波音头疼:安全标准的主导权已经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自从737 MAX系列两次空难发生后,中国民航局是全球第一个宣布停飞的监管机构,也是最后一个恢复接收的。   如今的适航审查不再只是听美国FAA的“安全认证”,而是要经过中国自己的全面检测和验证流程,飞机如果不过关,就别想交付,这是波音无法绕开的“硬杠杆”。   即便安全过了关,价格这一关也难以跨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叠加,让一架原本1.1亿美元的737 MAX成本飙升至2.7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账本,航司选择拒收、改签空客,甚至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愿继续“做冤大头”。   一些为中国定制的机型如今成了库存包袱,被迫打七折甩卖给印度和马来西亚,直接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对于航司来说,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再简单不过的商业逻辑:不划算的生意,没人会做。   市场的选择已经说明一切。   空客迅速填补了波音留下的空白,不仅在中国市场份额飙升,还大举扩建天津工厂,产能和交付量翻倍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商飞的C919订单突破千架,海外买家主动上门洽谈,国产发动机也即将完成适航认证,买家的选择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波音不再是唯一选项。   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威胁”,实则是一场暴露自身困局的“自我揭短”,波音的问题早已不是市场不买账,而是信誉受损、供应链脆弱、成本逻辑崩塌。   等到它意识到这一点时,或许全球航空产业的格局已经开始重排,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形成,而波音的嗓门再大,也掩盖不了那个最刺耳的事实——“断供”的,很可能不是别人,而是它自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2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