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终于有人说实话了,人大吴教授直言说,老百姓取自己的钱,为什么要跟银行解

韫晓生 2025-10-09 22:23:14

[中国赞]终于有人说实话了,人大吴教授直言说,老百姓取自己的钱,为什么要跟银行解释用途?   (信源:新浪财经——吴晓求:到银行取钱被问用途 严重侵犯了人民的隐私权)   去银行取自己的钱,却要像接受审查一样回答“钱要干啥”,这种别扭的经历,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和不满。银行说这是为了你好,帮你防诈骗;但大家的感觉却是隐私被扒了个底朝天。   这场争论,表面看是安全和隐私的碰撞,实际上,这是一场由规则缺位、责任跑偏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晓求院长所说,这已经碰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底线问题。   说到底,银行到底凭什么“盘问”储户?这事儿的根源,在于一个悬在半空的法规。   2022年1月,央行等三部门确实发过一个管理办法,原计划要求存取超过5万块就要登记来源和用途。但到了2月,就在3月1日实施前夕,官方突然以“技术原因”为由,宣布暂缓。   这一“暂缓”,就把执行标准打回了2007年的老版本。而那份十几年前的规定里,根本没有要求银行必须过问客户的资金用途。法律上没这个授权,这才是今天的现实。   法律的模糊,直接造成了执行层面的大混乱。银行们各自为政,标准五花八门。北京有的网点,取个2.5万就得被盘问;到了浙江,想取5万以上,还得先预约再接受询问。   更离谱的是,有些银行干脆对任何金额的取款都一问到底,而另一些网点又明确表示啥也不问。到了2024年6月,长春一家银行甚至搞出了取款超2万需派出所同意的“临时性举措”,简直闻所未闻。   面对质疑,银行总拿“反诈骗”当挡箭牌,好像自己是储户的守护神。可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规避自身责任的“甩锅”行为。   有银行员工就透露,询问客户已经成了内部流程的“必选项”,如果不问,万一客户出了事,自己就要被追责甚至扣工资。这种压力下,一线员工的“盘问”,与其说是服务,不如说是自保。   储户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上帝,而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从年初有人存10万被问来源,到浙江一女子存5万被要收入证明,这种体验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被当作嫌疑人的冒犯。   吴晓求教授说得一针见血:银行的本分是搞好金融服务,而不是跑去当什么“居委会大妈”或者“金融警察”。打击犯罪是执法机关的事,银行不该“越俎代庖”。   最讽刺的是,银行在反诈骗这件事上,标准极其分裂。一边是对普通人取自己的钱层层设卡,另一边却是对真正的诈骗转账拦截不力。网友吐槽这叫“只许州官放火”,这话糙理不糙。   这种做法,正在一点点侵蚀银行和储户之间最宝贵的信任。   当“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这条基本契约被打破时,反弹是必然的。2023年7月,浙江宁波那位被问烦了,干脆一次只取1块钱以示抗议的男子,就是个缩影。   还有2024年2月,福建一位男客户因被问用途而与银行争执,一气之下要销户,结果被告知销户也得有“充足理由”。这已经不是添堵了,简直是在挑战常识。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持续蔓延,后果可能很严重。大家宁愿把现金放在家里,也不愿存银行,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经济的血液循环。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解决之道,不在于争论该不该问,而在于赶紧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出台清晰、统一的规定,把这个制度漏洞补上。   而银行,也该把心思从“盘问”储户,转移到升级技术反诈能力上,用真正的“技防”去代替添乱的“人防”。毕竟,自由使用自己的合法财产,这不是银行的恩赐,而是一个法治社会不容动摇的底线。

0 阅读:26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