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刘邦临死前,把陈平叫到床前说:“你带着周勃去把樊哙给我杀掉,首级拿来给我看。”陈平一听吓得脸色发白,他不是害怕杀人,而是知道这一刀砍下去,不止砍的是樊哙,也可能是他自己。 刘邦能下这道杀令,本质上还是源于他晚年的恐惧,当时刘邦身体越来越差,思想糊涂导致的疑心病很重,他真正担心的不是外敌入侵,而是自己死后,宠妃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会被吕后迫害。 就在这时,有人给刘邦递了一封告密信,说樊哙已经和吕后串通好了,等刘邦一死,就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下手,这封信的真假无法确定,但它彻底冲垮了刘邦的理智。 他当场气得吐血,摔了手边的药碗,下令让陈平、周勃立刻去燕地,把樊哙的头砍下来带回长安见他,刘邦想杀的不只是曾经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樊哙,更是他眼中吕后安插在军队里的 “亲信”。 陈平接到旨意后,脸色立刻变白,后背全是冷汗,他很清楚这是个死局:如果真杀了樊哙,就等于公开和即将掌权的吕后作对,以后肯定没有好下场;可要是不杀樊哙,就是违抗皇帝命令,当下就得被治罪处死。 更危险的是,陈平觉得皇宫里有吕后的眼线在盯着自己,自己怎么选吕后都能知道,这让他更难抉择。 但陈平很快就想到了办法,他没有硬着头皮执行 “杀令”也没有直接抗旨,而是把这道可能招祸的命令改成了能保命的方案。 到了燕地的军营后,陈平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刘邦 “就地斩杀樊哙” 的命令,改成了 “解除樊哙兵权,把他押回长安,让皇帝亲自处置”,用一辆囚车押解樊哙,表面上是给了刘邦面子,实际上却保住了樊哙的命。 从燕地返回长安的路上,陈平故意走得很慢,囚车里的樊哙不知道原因,气得大骂,觉得陈平是在故意折磨他。 但樊哙不知道,陈平这是在和刘邦的寿命 “赛跑”,他在等刘邦去世的消息,这种 “慢”是陈平为自己、周勃还有樊哙争取到的唯一活命机会。 果然,在返回长安的半路上,刘邦去世的消息传来了,那道要樊哙命的圣旨瞬间成了废纸,但事情还没结束,这道圣旨又成了吕后测试下属立场的工具。 陈平当机立断立刻放了樊哙,自己则换乘快马,拼命赶往长安,他要赶在其他人之前见到吕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到了刘邦的灵堂,气氛十分严肃,吕后看着赶路赶来、风尘仆仆的陈平,皮笑肉不笑地说:“陈大人这一路,想必很辛苦吧?” 这话根本不是慰问,而是在试探陈平的立场。 陈平的回答很巧妙,也没有丝毫破绽,他把自己 “没杀樊哙” 说成是 “为了大汉的江山,不敢随便杀害功臣”,还说刘邦当时是因为临终前听信了谗言,才下了杀令。 这番话既给足了刘邦面子,又暗中给了吕后人情,相当于暗示吕后:我不是刘邦的死忠,也不是你的敌人,我是能为你效力的人。 后来,在樊哙家的酒宴上,樊哙特意给陈平深深鞠了一躬,两人之间的过节和感激不用多说也都明白了。 就这样,刘邦因恐惧而下的一道杀令被陈平用智慧化解了,最后还成了陈平向吕后表忠心、站稳脚跟的机会。 在这件事里,陈平的高明之处不在于选对了依附的势力,而在于他在刘邦、吕后权力交替的危险关头,找到了一条能让自己、周勃、樊哙都活下去的路。
刘太公在被刘邦封为太上皇之后就每天躲在后宫爬在宫女的胸脯上!没封之前每天叫刘邦小
【1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