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关注:中国首次就轨道卫星碰撞风险与美国宇航局取得联系!“你们留在原地,机动动作由我们来做。” 最近几天,俄罗斯媒体圈子里头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些关注太空事务的报刊,10月5号左右就发文聊起中美航天这档子事儿。简单说,中国国家航天局头一回主动找上美国宇航局,商量卫星在轨道上差点撞上的风险,还直截了当地提了个方案:美方卫星别动,让中方来操作机动避让。这话听着简单,但搁在过去几十年中美航天交往的背景下,绝对算得上一个不小的突破。俄罗斯人为什么这么上心?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在太空领域玩得风生水起,轨道碎片和碰撞风险谁都躲不开;另一方面,这事儿反映出全球太空交通越来越乱套,得赶紧想辙协调了。 事情的起因是低地球轨道上两颗卫星靠得太近,碰撞概率已经高到千分之一的水平。相对速度快得吓人,每小时两万多英里,擦碰一下就可能炸出一堆碎片,祸害整个轨道环境。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团队监测到这个信号后,没像以往那样等对方通知,而是直接发邮件过去,明确说美方卫星保持原位,他们来点火调整轨迹。结果呢,美方同意了,中国卫星推进器一喷,高度拉开五百米,危机化解。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情节,而是实打实的操作记录。美国宇航局太空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主任、前宇航员艾尔文·德鲁后来在采访中复述了这段话,强调这是两国航天机构间头一次真正双向沟通。过去呢?基本是单行道,美国发警报说自己要机动,中国那边要么没回音,要么连确认都收不到。有一次,2019年左右,两边卫星同时启动避让,美方左移,中国右转,结果差点来个正面相撞,距离拉到两米以内,地面团队心惊肉跳。 说起中美航天沟通的尴尬历史,得从头捋捋。冷战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严得像铁桶,航天领域更是敏感。两国卫星运营商之间,信息共享基本靠猜。NASA的常规流程是监测到风险,就发通知给中国,声明自己会行动,但反馈机制形同虚设。反过来,中国也很少主动开口。结果就是轨道上隐患堆积,低地球轨道现在塞满了上万颗卫星和碎片,密度比从前高出好几倍。国际空间碎片协调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天有上千次潜在碰撞警报,其中不少涉及中美资产。俄罗斯媒体点出这点时,带点调侃意味:以前大家各玩各的,现在太空这么挤,不合作就得天天躲猫猫。 这次接触的意义不光是避开一两次风险,它戳中了太空治理的痛点。低地球轨道正变成高速路高峰期,卫星星座项目一个接一个冒头。中国这边,“国网”计划要上1.3万颗卫星,专攻全球通信覆盖;“千帆”星座瞄准1.5万颗,用来做遥感监测。这些项目推进得稳扎稳打,2024年发射任务就创下68次新高,稳居全球第二。美国呢?SpaceX的星链已经上天几千颗,目标是4.2万颗,亚马逊的“柯伊伯”系统也启动了,规划3千多颗宽带卫星。欧洲的OneWeb、印度的项目也在跟进。加一块儿,轨道上活跃卫星数量可能破十万,碎片更多。俄罗斯人自己有“联盟”火箭和空间站模块,也在低轨玩得转,他们的报刊文章里直说,这种规模下,不协调就等于在玩俄罗斯轮盘赌,一颗碎片撞上,就能连锁反应,毁掉GPS、通信、气象预报这些民生玩意儿。 有趣的是,这次事件不只停在政府层面,商业公司也开始串门子。中国卫星运营商已经跟OneWeb和SpaceX搭上线,交换轨道规划数据。举例说,视频会议上共享卫星部署图,商量怎么错开路径,避免重叠。SpaceX那边,星链卫星的机动能力强,经常自己调整,但现在得考虑中方资产。 OneWeb作为英国项目,本来就跟欧洲航天局合作紧密,这次多加中国环节,等于拉长了国际链条。俄罗斯媒体观察到,这股风向正从双边扩展到多边。联合国太空事务办公室早几年就推“太空交通管理指南”,但执行起来磕磕绊绊。现在中美开了头,其他国家跟进的概率大增。想想看,2024年中美航天合作本就小步前进,比如嫦娥六号带上欧洲航天局的仪器,SpaceX的货运船跟国际空间站对接时也绕不开中国模块的影响。这次碰撞协调,算是个小窗口,透出点务实合作的苗头。 从全球看,太空合作越来越接地气。2024年,中国跟巴基斯坦、埃及合作发射卫星,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技术;俄罗斯和中方在东方发射场联合上天,微卫星“阿斯图友谊”就是例子。美国那边,NASA追加资金给Blue Origin和Voyager Space,建商业空间站接棒国际空间站。欧洲航天局2024年推IRIS2通信系统,避开对俄依赖。所有这些,都绕不开轨道协调。俄罗斯媒体的文章结尾带点感慨:太空不是谁家后院,得大家伙儿一起管。否则,碎片一多,发射成本飙升,穷国更玩不起。
俄媒关注:中国首次就轨道卫星碰撞风险与美国宇航局取得联系!“你们留在原地,机动动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0-08 19:45:50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