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 “海上收费战” 已正式开打。美国刚宣布 “拦路抢劫”,中国的反制措施便已下达。这不是贸易,而是 “海盗行为”。 这场博弈的起点,是美国蓄谋已久的政策布局。 2024 年 4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启动针对中国造船与海运业的 301 调查,为后续行动寻找借口。 2025 年 3 月 17 日,美方正式抛出收费方案,以 “国家安全” 为名,计划对中国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初始提案单船费用甚至高达数百万美元。 4 月 17 日,最终方案敲定:自 10 月 14 日起,中国船东船舶按每净吨 50 美元收费,三年后将飙升至 140 美元;非中资但使用中国造船舶的企业,按每净吨 18 美元或每集装箱 120 美元择高收取。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同步推进《美国船舶法案》,要求 15 年内 10% 的中国输美货物必须由美籍船舶运输,形成 “惩罚 + 强制分流” 的双重打压。 美国的算盘,是用行政手段重塑航运格局。 其本土造船业早已底气不足,建造一艘 8500TEU 集装箱船的单箱成本比中国高出 83%,现役悬挂美国国旗的商业船队仅 80 艘,远不能满足需求。 眼看中国占据全球 18.7% 的海运船队份额,49 座自动化码头领跑世界,便想靠收费逼退中国船舶,为本土产业腾出生存空间。 但政策刚公布,美国内部就炸开了锅。 沃尔玛供应链副总裁测算,仅玩具和服装两类商品的运输成本就将增加 34 亿美元,最终转化为终端价格 10-15% 的涨幅。 中西部农场主更直接,上千封抗议信寄往白宫 —— 他们每年上千亿美元的大豆、玉米出口高度依赖中国船舶,一旦运力减少,农产品将面临滞销风险。 美方还在内部扯皮,中国已用法律手段筑起防线。 2025 年 9 月 1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际海运条例》修订案,新增明确的反制条款:对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国家,可收取特别费用、限制船舶进出港,甚至禁止其获取海运数据。 9 月 29 日,修订后的条例正式生效,距美国政策生效仅差 15 天,时间卡点精准。 条例没有简单 “对等收费”,而是直击要害:美国船舶停靠中国港口需接受 “穿透式监管”,不仅要提前 48 小时申报货物与船员信息,还需说明最终流向,申报不实将面临 1 至 7 天的滞留。 以上海港为例,单日吞吐量超 13 万标箱,美国货船每延误一天,违约金与交货损失可能达数十万美元。 中国的底气,更来自难以撼动的产业实力。 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船厂新船订单占全球 53%,马士基、达飞等巨头仍在持续下单。 美国曾计划建造 10 艘大型集装箱船,本土船厂报价每艘 12 亿美元,中国船厂仅需 7 亿,最终有美国公司偷偷委托中国船厂代工,还特意悬挂巴拿马国旗规避限制。 这种成本与效率的差距,不是短期补贴能弥补的 —— 美国即便拿出《国防生产法》补贴,也仅能承担盟国船企 30% 的建造成本,且核心技术仍需依赖日韩。 国际社会的反应,进一步凸显美国政策的孤立。 韩国政府火速上门要求豁免,其造船企业与中国供应链关联紧密,不愿失去市场。 德国赫伯罗特明确表示 “绝不站队”,其半数航线依赖中国港口周转。 连美国港口自身也倍感压力,洛杉矶港 35% 的吞吐量来自中国船舶,若运力减少,仅加州就可能损失 20 万个就业岗位。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美国试图用单边政策打破全球航运秩序,却暴露了自身产业空心化的短板;中国则用法治化反制维护权益,展现了供应链的韧性。 全球航运成本测算显示,美国的收费措施可能推高全球物流成本 2.1%,但也客观上加速了航运业向高效、环保方向转型,而中国正借机扩大 “一带一路” 沿线航线布局。 事件最新动态:2025 年 10 月 14 日,美国港口收费政策正式生效,首批中国船舶已按标准缴费。 中国商务部当日回应称,正密切监测企业受损情况,不排除启动进一步反制。 据克拉克森数据,近期中美航线运价已上涨 12%,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企业开始调整运力,将部分船舶转向南美与非洲航线。 信源:美国拟对中国船只收过路费,中国反手就是3拳,美国这是在玩火——亚男视界
中国决定不再使用美国港口,并向特朗普政府开出罚单,最高税率提升78%,既然特朗普
【49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