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

阿皮历史库 2025-10-07 15:00:49

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真正的创新教育,不能等到大学阶段才开始,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曾认为,创新思维甚至应该先于扎实的学科基础。     学习“扎实的学科基础”,不过是“知道答案”,而创新则是“提出问题”,尽管前者可能很高深,后者可能很浅薄,但前者再正确也是重复已知,后者再可笑,也是在探索未知。     我们在基础教育上成绩满满,世界前列,但在原创科研、关键技术上,却总感觉力不从心。     施一公在公开演讲中谈到自己在美国多年求学、任教、科研的亲身经验,对比国内目前的教育模式,得出了“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结论。     这说的不是什么高深理论,而是实打实的感受。     美国科学的强大,从国家科研体系到社会文化氛围,确实有它的底气。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麻省理工等机构公开数据,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始终位列全球科研产出前列,顶尖期刊论文数量稳定,占比接近世界三分之一。     《自然》和《科学》两大期刊的文章榜单上,美国长期稳居首位。     我们可能以为美国科技最近几年在“衰退”,但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学、新材料研究这些领域的布局和成果看,他们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加速。     而美国科研体系之所以能保持创新,关键就在于教育模式的开放和宽容。     施一公在多次采访中都讲过,美国的教育不强调标准答案,老师欢迎学生质疑,允许失败,甚至鼓励“离经叛道”的思考。     而这些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恰恰是被压制的部分。     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统一教材、标准考试与规范答案,这样的体系确实能让学生扎实,但容易让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才第一次被老师教授问到“你怎么看”,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哪开始。     近年来,国内在教育改革上也在做努力,例如“双减”政策让学生从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高校扩招博士后科研岗位,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国家层面鼓励探索型研究。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想从体制上破除这些长期积累的束缚。     这些政策的方向可以说与施一公的思考不谋而合,只是教育的改变不是几年就能见效的事情。     从美国的经验看,他们的教育之所以能培养出大量诺贝尔奖得主,不仅靠高校的研究资源,更在于从小学到大学贯穿的好奇心保护机制。     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课外可以组织实验、创新竞赛、科研助理工作,这种氛围让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能接触真正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只看课本结论。     说白了,他们培养的是探索的勇气和自我驱动能力。     中国的科技崛起本质上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在工程能力、应用创新、产品落地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强的优势。     比如新能源、电动车、高速铁路、航天工程这些领域,我们的科研转化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西方。     但基础科学和原创创新能力的不足,是依然存在的。     施一公指出“我们的教育太过抑制创新”,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从源头改。     过去几十年,我们更多追求分数和排名,用标准化筛选人才,但科学创新不是赛跑,而是冒险。     教育如果不允许学生犯错,学生自然不敢尝试。     世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全球排名的提升很明显,但真正的突破还要靠原创思维。     国家这些年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不断鼓励跨界创新,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     施一公的发言,其实正是在呼应这种思路,他并非单纯批评国内教育,而是在推动我们正视问题、加快改进。

0 阅读:0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