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的余震还在东欧大地上回荡,曾经辉煌的苏联军工体系土崩瓦解,乌克兰继承了其中35%的军工产业,却无力维持这个庞大体系的运转。 那些曾经设计出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科技精英们,一夜之间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月薪不到20美元的窘境,让许多顶尖专家不得不放下尊严,去开出租车、当木匠,甚至流落街头。 安-225运输机的总设计师金琴科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曾经的航空巨匠竟然沦落到卖掉房子、露宿街头的地步。 就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国向这些身处困境的专家伸出了援手,1992年,我国启动双引工 派遣工作组直接前往基辅、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乌克兰工业重镇,寻找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技术精英。 我国开出的条件在当时看来极具吸引力:月薪500美元,是他们在乌克兰收入的20多倍;提供免费住房和专车接送。 子女可以进入专门的俄语学校,医疗费用全额报销;签约就送一辆自行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这些实实在在的待遇,让许多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专家看到了希望。 第一批乌克兰专家在1992年底抵达中国,主要集中在西安和重庆两地,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我国专门建造了专家村,建筑设计完全参照基辅的风格。 连厨房的布局都力求还原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更贴心的是,我国还从哈尔科夫空运乌克兰香肠等食材,让专家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个时代的工业文明积淀,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作为原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巴比奇专家带着完整的技术资料来到中国,他用三个月时间带领中国工程师摸透了整个舰体结构,制定出详细的修复改造方案。 从动力系统的重建到武器系统的配置,从舰载机起降系统到雷达电子设备的安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乌克兰专家的心血。 最终,这艘差点成为废铁的航母成功改造为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辽宁舰。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来自马达西奇公司的专家们同样功不可没,他们带来了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从材料配方到加工工艺,从燃烧室设计到涡轮叶片制造,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行。 在极地科考装备方面,乌克兰专家参与了雪龙号破冰船的改造升级,他们在低温材料和破冰结构设计上的经验,帮助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还有参与过苏联军用发动机研制的伊万诺夫专家,在中国担任重点项目技术负责人期间,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我国给予这些专家的,不仅是优厚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尊重和信任,在研发团队中,他们享有充分的技术决策权,可以参与研究方向的制定。 而不是像在某些西方国家那样仅仅被当作技术工具使用,实验室里,中乌双方的工程师并肩作战,从早到晚一起攻关。 设计室里,专家们手把手地教中国同事看图纸、做计算,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种平等互信的合作氛围,让许多专家找回了作为科学家的尊严和价值。 三十年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专家们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我国对他们的承诺一直在兑现着,目前,这些专家每月能领取2万元以上的退休金,当年分配的住房已经过户到个人名下。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的成长,专家们的子女大多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许多人考入了北大、清华、西工大等985、211高校。 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中乌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中文、俄语、乌克兰语三种语言,这些年轻人既继承了父辈扎实的技术功底,又熟悉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成为连接两国的桥梁。 有的去德国、俄罗斯深造后又回到中国工作,有的留在中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任职,还有的回到乌克兰创业,但依然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如今,当这些老专家坐在社区的花园里晒太阳,看着电视新闻里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新型战舰劈波斩浪时,他们的眼中满是自豪。 因为这些成就里,有他们曾经挥洒的汗水和奉献的智慧,超过80%的专家选择在中国安度晚年,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对中国最好的肯定。 特别是在当前乌克兰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留在中国的专家们更加庆幸当年的选择。 落叶归根,但根在何方?对于这些乌克兰专家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诚的合作、相互的尊重、持久的友谊,能够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不仅是中乌两国的宝贵财富,更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来源:钱江晚报专家回忆“双引”往事:一箱二锅头换来高技术 南宁晚报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瑶音凝碧霄
2025-10-06 22:02:52
0
阅读:36
真理就在导弹射程之内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