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风俗为何世界学不来?联合国前主席这句话引爆热议!

世界风云 2025-10-04 19:43:14

好消息,好消息! 联合国前主席称:中国人的风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学得来。上周有个国际文化交流会出个结果:与会代表投票支持这样一个判断,在塑造社会稳定和延续力上,中国的某些生活习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个结论通过后,台上那位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莱特的发言被反复提起。他说,中国有些做法让他记念至今,还直言这种“风格”恐怕只有中国才完整保留。话里没把具体条目一一列出来,但引发了不少讨论。那场讨论并不是全程讲抽象理论。其实背景是中国传媒大学办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几位学人和外方嘉宾围着文化传承、社会粘稠感这些话题对话。莱特坐在台上,叙述他多年走访的印象:一些生活细节一次次出现,让他觉得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习惯在中国还很有生命力。台下有人点头,有人提出质疑,最后会场把票投向了“家庭和传统在当代中国的持续表演”这个结论。过程里,有人也把“把共同体意识和文化多样性并行保全”这件事提出来,说这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一种呈现样式。 莱特口中那种“学不来”的风俗,恰恰藏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里。春节时上亿人跨越千里也要团圆,端午的粽子香飘遍大街小巷,这些不是表演,是刻进骨子里的仪式感。数据会说话:去年春运超过30亿人次流动,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搬了四趟家。这种对“家”的执念,西方社会哪能照搬? 但别急着鼓掌。咱们的传统真能永远保鲜吗?年轻人一边抢红包一边吐槽春晚,中秋月饼成了社交货币,传统文化在商业化浪潮里打转。莱特看到的或许是茶馆里下棋的老人,可更多孩子正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这份“独一份”的传承,其实站在十字路口。 说到“社会粘稠感”,中国式人情网确实特殊。楼道里阿姨帮你收快递,小区广场舞大妈主动调解邻里矛盾,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比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更有温度。但现代高楼越盖越多,以前大杂院的温情还剩多少?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变迁。 那些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日本保留茶道,韩国守护宗庙祭祀,凭什么说中国独美?关键在于咱们把传统玩活了。汉服从小众走向街头,故宫文创年入15亿,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化石,而是每天呼吸的空气。 莱特没点破的真相,或许是中国人“实用主义浪漫”。清明扫墓带着鲜花也烧纸钱,家族微信群抢红包不忘发祖训。这种在现代化浪潮里边冲浪边扎根的智慧,确实让老外看得眼花缭乱。 要说最绝的,是中国人把“集体”和“个性”调成了鸡尾酒。抗疫时全民戴口罩的自觉,背后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年训诫。可谁也没耽误年轻人染彩虹发色、玩Cosplay,这种包容性才是文化真正的生命力。 当柏林街头出现太极培训班,纽约幼儿园教唱《茉莉花》,其实咱们的“独门秘籍”早已开始世界巡演。重要的不是别人学不学得来,而是我们自己能不能让老树发新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481

评论列表

yu

yu

17
2025-10-05 21:50

文明就是由历经几干年的各种人间生活生产习惯形成积累起来的。

AB成

AB成

12
2025-10-07 13:38

世界上只有一个文明得到延续!其它的文明除了受中华文明影响而存在的文明外,其它的所谓的文明都是抄袭出来的文明!抄袭了就成它们的了,它们就可以说它们的文明优秀最好!

壮志凌云

壮志凌云

4
2025-10-08 14:34

日本韩国的传统哪个不是偷师学艺中国。

用户11xxx61

用户11xxx61

2
2025-10-08 19:58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已经消亡,只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因影

因影

2
2025-10-08 13:30

刚开始时或许是文明吧比如端午节纪念屈原,现今不过是习惯而矣。中国的所有节日都有其意义,而早被现今的工业城镇化冲刷的支离破碎。以前一家有难邻里主动援手,如今高楼大厦对面互不往来。物质生活是好多了,幸福感却远逊从前。

猜你喜欢

世界风云

世界风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