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汹涌,李嘉诚保持沉默!如李嘉诚真卖了港口,能拿他怎么办?
一笔净收益超过19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4倍的交易,为什么不能做?

这或许是李嘉诚一直在长江和记(以下简称长和)抛售全球43个港口一事上保持沉默的重要原因。
而且,长和2024年总收入高达4766.8亿港元,港口类收入仅占9%才452.82亿港元;也就是全球港口是长和系重要资产,但占比仍然太小,何需大费周章大费口舌?
然而,还有一些数据和信息,证明这笔交易可能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一是长和计划抛售的43个港口,每年吞吐的集装箱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0.4%,仅仅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就承担了6%的海运贸易。
二是一旦交易完成,美国资本控制的全球港口吞吐量将跃居前三,不可避免会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物流成本,并形成更大的限制。
三是一旦交易完成,中国商船停泊、“一带一路”项目、能源供应链等,都将遭受重大影响。

所以,不但《大公报》连发四文进行规劝,甚至“奉劝有关企业和人士,停止交割”;而港澳办连续转载《大公报》的评论文章,直指“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更有梁振英、李家超等公开表态,前者表示“商人无祖国”论调站不住脚,后者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胁迫交易”。
而网友们可以用群情汹涌来形容。不说人人喊打,至少是表达反对意见的同时,对97岁的李嘉诚只站在商业利益的角度而无视国家和民族大义表示疑惑与不满。
然而,如果李嘉诚真的将43个港口全部出售给贝莱德财团,能拿他怎么办?

李泽钜说,“商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风险对冲”,如今全球局势动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长和选择在高位套现,是为了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
一句话,李嘉诚、李泽钜父子做出这样的决定,既是“高位撤退”,又是“被迫为之”,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得通的。
那么,除了舆论谴责,能奈其何?
是的,尽管群情汹涌,尽管李氏父子一意孤行,但我们仍然没有采取行政干预手段,而是更多地进行规劝,希望他们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立场,谨慎考虑这笔交易;而假如真的为了对股东负责,需要出售这些港口,不一定非要出售给目前正在对我们张开獠牙的美国资本。
再想想12年前的事。
2013年开始,李嘉诚开始抛售大陆和香港资产,累计套现超过2500亿人民币,转身投资英国等地。
我们除了声讨、谴责,又对其做了什么?

可是,仅仅是当时的声讨、批评,竟引发了李嘉诚的强烈不满。2016年,他在众多报纸买了头版,满版刊载八个大字“黄台之瓜,何堪再摘”,抬头是“正如我之前讲过”,落款为“一个香港市民李嘉诚”。
那么,这次李嘉诚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应舆论谴责吗?
而只是批评、规劝和谴责这样的局面,或者正展现了我们民族的博大胸怀:尽管某些企业和人士只顾企业与个人利益,罔顾国家与民族大义,但我们仅仅只是批评,并不影响其家族雄厚的财富帝国。
网友评论
-
2025-03-29 21:51:30
关起来[得瑟],开玩笑的[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