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医生后悔学医,78%的医生不愿子女学医。医生断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头顶上悬了十多年,难道真的要落在这代人头上了吗?到底是什么成了压垮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2014年,以医生为志愿的18岁少女向元考了600分,然而父亲却死活不同意她填报医学专业,说一旦她报考医学,就不给他学费,不认她这个女儿,还要打断她的腿。学医是向元长期的梦想,没想到父亲说了这么绝情的话,心情沮丧到极点的她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去医院想买安眠药,不料,医生却看穿了她的心思,拒绝给她开药。 等到女孩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医生后,医生居然说父亲做得对,还说如果自己有女儿的话,也不会让她当医生。这下子向元更沮丧了,自己十多年来的梦想、心目中神圣的职业难道就那么不值得吗? 在她困惑的背后,确实是越来越多的医生群体对自己这份职业的“背叛”。这词儿确实挺刺耳,但背后的生存困境也是真实存在的。早在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继承医钵。 两年后,网上另一份调查更直接:58%的医务人员会阻止子女学医,只有3%的人会主动建议孩子去当医生。如果人生能重来,只有10%的医生还会选医学,大多数人宁愿去学管理、经济、教育,这些背背书、坐办公室的,这不香吗? 可有意思的是,2016年广东的一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大众最希望孩子当医生。这说明医生的苦真只有医生自己能懂,苦在哪呢? 首先就是医患关系紧张,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保证不了。这些年,咱应该没少看患者杀医生、患者家属逼死医生的极端事件。而且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这类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仍然每年平均上涨22%,70%以上的医院出现过患者殴打、威胁甚至辱骂医护人员的情况,六成的医院遇到过病人去世后,家属直接在医院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四成多的事件升级成冲击医院。 再然后是工作强度问题,七成医生有过连续工作36个小时的经历,83%的医生午饭不能按点吃,97.5%的医生每天睡不到8个小时,96%的医生都在工作时憋过尿。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自己竟然连膀胱炎的风险都回避不了。 然后就是医生干得累,但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十几年前的调查就显示,中国医生的平均工资只比社会平均工资高一点点,约1.9倍,而在美国,相同指标是3.95倍。 举个例子,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妇产科主治医师的月工资只有2500元。到2023年,很多医生的基本工资依然在两三千块钱上下,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月基本工资2100元,听上去像是兼职的水平。可这已经是主任的级别了,职位在他以下的医生更不用说有多憋屈。 而且医生收入还要有三六九等的差别,大多数医生的收入都要靠绩效,但每个科室能分到的钱差距太大。比如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这些热门科室的医生一年收入可能上百万;而冷门科室,比如核医学科主任一年也就十几万。 最典型的对比是整形外科和一些救命科室:整形医生做个双眼皮十几分钟,几万元进账,绩效高得飞起;而那些器官移植手术,团队干了二十几个小时,累得要命,救了人,社会效益巨大,但经济效益基本没有,甚至可能亏本。你说这落差摆在眼前,医生心里能平衡吗? 所以很多工作强度大、收入还不高的医生压根不愿意让孩子重蹈覆辙。相比之下,收入高的医生可能更能接受孩子行医,毕竟有些人还有灰色收入。而在普通人的眼里,看病越来越贵,就觉得医生挣大钱,实际上医生内部也是有苦说不出,强烈的不公平感不比普通人差。 如果没人学医,一个国家就算快崩塌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得靠医改。医改要解决两头矛盾,一边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边是医生收入分配不合理。说白了就是医疗资源和收益该更公平地分配,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不过咱们也要看到另一面,有些医生虽然觉得职业辛苦,但相对社会上的很多工作,整体上还是有优势的。更何况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对医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所以那些还选择学医的年轻人,尤其是本来父母就是医生的孩子,他们也未必是犯傻,或许只是在理想的前提下做了最清醒的职业规划。
“这个医生火了!”北京朝阳医院,家属给医生塞了一个一万块钱的红包,医生没有推辞,
【25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