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刘璋暗弱,刘备打益州在有内应的情况下,庞统阵亡,最后还得用全部班底一起上才能胜之,他哪里弱了? 214年成都城破那天,刘璋攥着玉玺站在城楼上,看着刘备的军队缓缓入城,突然对百姓喊:“我父子守益州二十年,没亏过你们一粒米,今日投降,是为免生灵涂炭。” 可围观者都犯嘀咕:这老头有十万兵、够吃一年的粮,还有剑阁天险,咋就被刘备拖了三年? 连《三国演义》都说他“暗弱无能”,可“暗弱”真能概括这个被骂千年的失败者? 一、他的“仁”,是读书人的天真,不是乱世的铠甲 刘璋的悲剧,从他对“仁义”的执念开始。 当年张松、法正劝他引刘备入蜀抗张鲁,满朝文武炸了锅:广汉太守王累把自己倒悬在城门,血书“迎刘备者必亡”;谋士郑度直接献策“坚壁清野”——烧光巴西、梓潼的粮草,迁走百姓,刘备没补给撑不过半年。 换曹操早砍了这些建议者,刘璋却抹着眼泪说:“王累是忠臣,我怎能杀他?”后来张松勾结刘备的事败露,他也没株连家人,反而叹气“是我信错人了”。 更讽刺的是,他明知张鲁在北边虎视眈眈,却因对方杀了自己母亲弟弟,就困守益州不作为。张鲁退守汉中十几年,刘璋既不主动进攻,也不联合曹操,等于把“后背”拱手让给刘备当突破口。 二、他的“稳”,是舒适区的毒药,不是守成的本事 刘璋接手的益州,是个“躺赢的摊子”:父亲刘焉留下的东州兵镇住了本土士族,不用他动手平叛; 益州土地肥沃,粮食堆成山,他连屯田都省了; 手下张任、冷苞都是能打的将,可他觉得“守着地盘就是政绩”。 刘备刚入蜀时,刘璋不仅没防备,还送了两万兵、大量粮草——他觉得“同宗该互相帮衬”。结果这两万人成了刘备的“先遣队”,直接帮他站稳脚跟。 后来刘备围攻雒城,打了一年都没破。守将刘循是刘璋儿子,带着几万人死磕,连庞统都中箭死了。不是刘循能打,是刘璋攒的家底厚:雒城粮库够撑一年,城墙修得比别处都高。 可这“厚家底”,最终成了拖垮他的负担——刘备耗得起,刘璋却耗不起人心。 三、他的“败”,是团队的离心,不是个人的无能 刘璋最致命的,是手下先“不想打了”。 吴懿是刘璋的亲戚(老婆是他兄嫂),刘备一来,他直接投降。后来有人问他“良心不安吗”,他说:“刘璋连张鲁都搞不定,跟着他能有啥奔头?” 李严更现实:刘璋派他守绵竹,他一看刘备势大,立刻开城门。刘璋骂他“忘恩负义”,李严回怼:“你在益州二十年,没给我升过官;刘备一来,直接封我做将军——我凭啥跟你?” 连诸葛亮都评价:“刘璋不懂用人,底下人看不到希望。”不是他不会选才,是他给不了追随者“向上的路”——跟着他,一辈子就是守着益州当“土皇帝”;跟着刘备,能打天下、封侯拜相。 结语:我们骂刘璋,其实是怕自己活成“不合时宜”的人 成都投降那天,刘璋对刘备说:“我当益州牧二十年,没给百姓做过啥好事,现在投降,算赎罪。” 陈寿在《三国志》里却替他说了句公道话:“刘璋不是没本事,是生错了时代。” 放在太平年,他肯定是“仁君”——轻徭薄赋、百姓安居,史书会夸他“爱民如子”。可他生在东汉末年,那个“拳头大就是道理”的时代: - 曹操靠“狠”统一北方, - 孙权靠“稳”守住江东, - 刘备靠“拼”打出蜀汉, - 而刘璋,靠“仁”,活成了反面教材。 他的故事,其实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善良,但不能没原则;可以守成,但不能拒绝改变。 #三国演义# #刘备# #刘璋# #刘璋军力比刘备强大,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蜀汉之争# #刘璋投降#
诸葛亮说刘璋暗弱,刘备打益州在有内应的情况下,庞统阵亡,最后还得用全部班底一起上
五代十国志
2025-10-01 19:43:0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