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勤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又是反共先锋,被新四军俘虏后,陈毅原本想装不认识把他放了,可他却说不满足他两个条件他就不走,那么这究竟怎么回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1943年2月,当时,侵华日军为了巩固后方,调集了七千多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扫荡”。韩德勤的部队首当其冲,被日军的飞机大炮打得溃不成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韩德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个自己最不想求的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在不久前,他还在挖空心思地算计新四军。现在火烧眉毛了,只能厚着脸皮派人去求救。 黄克诚接到求救信,指挥部里炸开了锅。黄克诚心里也清楚,韩德勤是个什么货色。但转念一想,日寇当前,民族大义为重。要是坐视韩德勤被日军消灭,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经过短暂商议,黄克诚、张爱萍等人拍板:救! 新四军立刻出击,主动迎战日伪军,硬生生从包围圈里撕开一道口子,把韩德勤的残兵败将接应到了自己的淮海根据地里。不仅如此,黄克诚还下令调拨了一批粮草和经费,帮他们渡过难关。 按理说,新四军这番以德报怨的义举,足以感化顽石了。韩德勤见到黄克诚时,也确实表现得“感激涕零”,一口一个“坦荡君子”,把话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可正如刘少奇从延安发来的电报中所担心的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日军“扫荡”一结束,在新四军根据地里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的韩德勤,立马就翻了脸。他打着“南返原防”的旗号,暗地里却调兵遣将,偷渡运河,反过头来就扑向了刚刚与日寇血战了33天、筋疲力尽的新四军第四师。他不仅抓捕了当地的区干部,缴了区小队的枪,甚至残杀了新四军的伤员和干部群众,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韩德勤的背信弃义,彻底激怒了新四军上下。1943年3月14日,新四军军部下达作战命令,由彭雪枫、邓子恢统一指挥第四师、第二师和第三师的部分兵力,聚歼韩德勤部。 考虑到国共合作的大局,新四军在动手前还派人去做了最后一次警告,希望他悬崖勒马。可韩德勤自觉兵强马壮,根本没把警告当回事,反而气焰更加嚣张。 第四师第九旅旅长韦国清奉命出击,采取远途奔袭的战术,如神兵天降,直捣韩德勤设在山子头王圩的总部。战斗只用了一天,就分出了胜负。韩德勤的保安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被当场击毙,他本人则在一座地主大院里束手就擒。 韩德勤被活捉的消息,让新四军战士们大为振奋,纷纷要求“枪毙韩德勤,为死难的同志报仇!”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远在军部的代军长陈毅,却有着更深远的考量。他连夜渡过洪泽湖,赶到第四师师部,与彭雪枫、邓子恢等人商议。陈毅认为,杀掉韩德勤,逞一时之快,但在政治上对我方极为不利。 他的分析有理有据:第一,韩德勤的主力已经被我们消灭,他本人已经是个光杆司令,翻不起大浪。第二,他是国民党任命的江苏省主席,杀了他,等于给了蒋介石公开反共的口实。第三,蒋介石早就看这个屡战屡败的韩德勤不顺眼,巴不得借我们的手除掉他,好换上自己的心腹汤恩伯。我们杀了他,反倒是帮了蒋介石一个大忙。第四,不如把他放回去,让他继续占着江苏省主席这个位置,既能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又能恶心蒋介石,让他想换人也找不到理由。 中共中央很快回电,完全同意陈毅的方案。 当天晚上,陈毅亲自与韩德勤进行了一次长达七个小时的彻夜长谈。 一见面,韩德勤羞愧难当,苦笑着说:“陈将军,我韩某在你面前屡战屡败,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古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今有你陈毅三捉我韩德勤,要给后人当笑柄了。” 陈毅笑了笑,说:“韩主席,俗话说,事不过三。希望我们以后不要再在这种情况下见面了。” 接着,陈毅从民族大义出发,对他进行了批评和开导。 谈话的最后,陈毅告诉他:“这次我们决定放你回去。” 韩德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半天后,他试探性地提出了那两个堪称“无理”的要求: 第一,我一个人回去,没法向重庆交代,能否还我一部分人和枪,让我有点面子? 第二,我回去后一穷二白,能否借给我一些钱,好让我能生存下去? 打了败仗的俘虏,不仅要放虎归山,还要给他配上爪牙和盘缠,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出乎所有人意料,陈毅听完,略作思索,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他不仅还给了韩德勤一部分人枪,还当场送给他8万元现金,连同他被俘时收缴的手表、皮包和手枪,也一并奉还。 陈毅的决定,看似吃亏,实则是一盘绝妙的政治棋局。 果然,韩德勤被释放后,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他想借机除掉韩德勤、安插汤恩伯的计划泡了汤,气得在办公室里大骂:“陈毅太狡猾,这招太狠了!” 而韩德勤带着陈毅给的人和钱,也不敢再在苏北待着,灰溜溜地把省政府搬到了安徽阜阳。 如此一来,新四军彻底扫清了苏北发展的障碍,根据地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发展。
韩德勤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又是反共先锋,被新四军俘虏后,陈毅原本想装不认识把他放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1 10:31: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