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做了个重大决定 —— 在《新闻联播》播出后安排了一段30秒的广告。 【消息源自:《央视“教父”杨伟光去世:曾拍板播《西游记》,新闻联播后加广告》2014-09-22 澎湃新闻】 1993年,广电部部长办公室的电话线都快被捏爆了,电话那头是台长杨伟光,电话这头是部长的雷霆之怒:“杨伟光,谁给你的胆子?《新闻联播》后面插广告,这么天大的事儿,你敢先斩后奏!”这一声吼,不仅是问责,更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被一个“违规操作”给强行拉开了。 杨伟光不是愣头青,他这么干,纯粹是给逼急了。九十年代初的中央电视台,听着风光无限,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摄像机老掉牙,录着录着就给你撂挑子,直播间里时不时闪烁的雪花点,让这个国家级门面看着比县电视台还寒酸。说白了,就是穷,穷得揭不开锅,国家那点拨款,连维持日常运转都得掰着指头算。 钱从哪儿来?杨伟光愁得睡不着觉,可他眼睛尖,瞅见不少地方台靠着播广告,一个个富得流油。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央视这个金字招牌,要是也开口“要饭”,那还不是金山银山?可这饭不好要,层层审批的流程能把人拖死,等报告批下来,台里的设备估计早进博物馆了。 时间不等人,杨伟光一咬牙,决定赌一把。他没走流程,直接拍板,就在全国人民最关注的《新闻联播》结束后,见缝插针地塞进一条30秒的白酒广告。为了不激起民愤,他把时长压到最短,衔接做得天衣无缝。那天晚上,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根本没意识到这短短半分钟,是中国电视史一个地动山摇的瞬间。 部长的电话终究还是打来了。面对领导的咆哮,杨伟光没辩解,也没认怂,就等对方火气消了,才把一堆设备故障记录和财务赤字报告摊在桌上,慢悠悠地说:“部长,不是我胆子大,是再不找钱,下次直播出事故,这篓子就捅得更大了。我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记录,部长的火气也泄了。规矩是死的,但电视台是活的。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一句“下不为例”算是给了个台阶。可杨伟光打开的这道口子,再也关不上了。商人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瞬间嗅到了央视的巨大商机,大把钞票挥舞着要挤上这块黄金广告位。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央视靠着广告收入一夜暴富,不仅把全套设备换了个遍,还成了后来无数企业争抢的“标王”战场。杨伟光当初那个被逼上梁山的“违规”决定,无意中撬动了国家媒体商业化改革的第一块砖,让中国第一媒体巨头,从一个等国家“喂奶”的单位,变成了一个能自己造血的庞然大物。这个故事说明,有时候推动历史的,往往不是什么宏大规划,而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人,一次“豁出去”的冒险。
1993年,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做了个重大决定——在《新闻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9-29 06:31:14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