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初年,有个老大夫叫孙邈,医术高明得很。虽说不能把没气的治活了,但也能把块没气

古往趣话社 2025-09-28 20:19:28

嘉靖初年,有个老大夫叫孙邈,医术高明得很。虽说不能把没气的治活了,但也能把块没气的吊住一口气。 这话可不是吹的。孙大夫住在京城西市的胡同里,门脸不大,一块写着“孙记医馆”的旧木匾挂了几十年,漆皮都快掉光了,可每天来求诊的人能从门口排到胡同口。不管是达官贵人的千金小姐,还是拉车卖菜的穷苦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先给病人号脉,再慢慢开方子,从不多话,可开出的药往往一两副就能见效。 真正让孙邈名声大噪的,是他救活了吏部尚书李默的小儿子。那年冬天,李尚书的小公子突发急病,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宫里的太医来了好几个,都摇头说没救了,让李尚书准备后事。李夫人不甘心,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让人用轿子把孙邈抬进了尚书府。 孙邈刚进内院,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药味。他走到床前,见那孩子小脸蜡黄,嘴唇发紫,气息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几个太医站在旁边,抱着胳膊冷眼旁观,显然没把这个民间老大夫放在眼里。孙邈不管这些,先伸出三根手指搭在孩子手腕上,闭着眼号了半炷香的时间,又翻开孩子的眼皮看了看,还摸了摸孩子的胸口。 “还有救。”孙邈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李夫人赶紧抓住他的手,哭着说:“孙大夫,求您救救我的孩儿!只要能救活他,我李家愿倾家荡产!”孙邈摆了摆手,让下人找来银针和烈酒,先把银针在火上烤了烤,又用烈酒消了毒,然后快速地扎进孩子的人中、合谷等几个穴位。 扎完针,他又让人去药房抓药,特意叮嘱要用上好的人参和附子。旁边的太医忍不住嘲讽:“孙大夫,这孩子都快没气了,还用这么猛的药,不怕把人治死吗?”孙邈头也不抬地说:“孩子是阳气耗尽,必须用猛药回阳,再晚就真的没救了。” 药煎好后,孙邈亲自用小勺给孩子喂药。刚开始孩子根本咽不下去,药汁全从嘴角流了出来。孙邈不急不躁,每喂一勺,就用银针轻轻扎一下孩子的舌头,刺激他的吞咽反射。就这样喂了小半碗药,奇迹发生了——孩子的手动了一下,眼睛也慢慢睁开了一条缝。 李夫人喜极而泣,连忙跪下给孙邈磕头。那些太医们也惊呆了,纷纷围过来看,脸上的嘲讽变成了敬佩。孙邈却只是淡淡一笑,说:“孩子只是暂时稳住了,接下来还要慢慢调理,不能大意。” 从那以后,孙邈就成了京城最有名的大夫,连宫里的娘娘们生病了,都偷偷让人来请他。可孙邈还是老样子,每天在小医馆里坐诊,对送上门的金银珠宝从不贪恋,只收自己该得的诊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机往上爬,他笑着说:“我就是个治病救人的大夫,别的本事没有,能看好病人的病,就心满意足了。” 严世藩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借口,说孙邈开的方子治死了人,把孙邈抓进了大牢。百姓们听说后,纷纷到官府门口请愿,说孙大夫是好人,不能冤枉他。李尚书也出面为孙邈求情,可严世藩仗着父亲的权势,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 就在孙邈以为自己要冤死在大牢里的时候,宫里传来了消息——嘉靖皇帝的宠妃得了重病,太医们都束手无策,皇帝急得团团转。李尚书趁机向皇帝举荐了孙邈,说只有他能治好宠妃的病。嘉靖皇帝病急乱投医,立刻下令把孙邈从大牢里放出来,让他进宫治病。 孙邈进宫后,只用了三副药,就把宠妃的病治好了。嘉靖皇帝龙颜大悦,不仅封他为“太医院院判”,还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孙邈却趁机向皇帝求情,说自己年纪大了,不堪重任,只想回民间继续给百姓治病。嘉靖皇帝见他态度坚决,也就答应了,还特意下旨,任何人都不能再为难他。 就这样,孙邈又回到了西市的小医馆。直到八十多岁,他还在坐诊,最后无疾而终。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医馆旁边建了一座小庙,逢年过节都去祭拜。人们都说,孙大夫是活菩萨转世,他的医术和医德,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古往趣话社

古往趣话社

一起趣话,畅聊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