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丹麦突然宣布! 9月27日,丹麦对外宣布,就在前一天晚上8点15分,卡鲁普军用机场上空又出现了非法无人机,逼得机场空域不得不短暂关闭。 军用机场的领空竟然成了无人机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简直像一出荒诞的连续剧。 丹麦军方这次的反应速度倒是够快——直接关闭空域,可问题在于,为什么总是等到无人机闯进来才被动应对?防御系统难道成了摆设? 这事儿细琢磨挺吓人的。卡鲁普不是普通民用机场,而是军事重地。 随便一架几百块钱的消费级无人机,就能让整个作战基地陷入停滞,现代安全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更讽刺的是,事件发生在晚上八点多,正是交接班时间,这种时间点的选择很难不让人怀疑是精心策划的试探。 对方根本不用露面,躲在几公里外拿着遥控器就能把水搅浑。 无人机黑飞早就不是新鲜话题,但军用机场屡屡中招说明什么?传统防空雷达对付这种低慢小目标就像用渔网捞蚊子。 丹麦作为北约成员国,其军事设施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联盟的整体防御链条。 今天可能只是短暂关闭空域,明天万一挂载着不明物体的无人机闯入核心区域呢?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欧洲这几年无人机入侵事件像瘟疫一样蔓延。从伦敦盖特威克机场万人滞留,到法国核电站上空的神秘飞行器,现在轮到丹麦军用机场。 这些事件之间有没有关联不好说,但共同点很明显:肇事者始终逍遥法外,安全漏洞始终敞开着口子。 某些国家总把精力放在渲染遥远威胁上,眼皮底子的安全危机却视而不见。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入侵"的定义了。不需要战斗机越过领空,不需要士兵跨过边境,一架巴掌大的无人机就能完成战略试探。 这种非对称骚扰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造成的心理威慑却堪比传统军事行动。 卡鲁普机场的这次事件,与其说是安全事故,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丹麦这次高调宣布消息值得玩味。 选择在事件发生整整24小时后才通报,是调查取得了突破还是迫于压力不得不公开? 军用机场的监控系统难道连无人机型号都无法识别? 通报里那个"又"字简直戳心——这已经是第几次了? 公众有权知道,这些无人机到底从哪来,背后是谁在操控。 当天空不再安全,我们脚下的土地又能安全到哪去。无人机时代把安全边界从国境线拉到了每个关键设施的上空,这种无处不在的威胁正在改写国家安全的内涵。 卡鲁普机场的短暂关闭不是句号,而是个巨大的问号,拷问着现代防务体系的应变能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2评论】【9点赞】
荷池看风
自古以来,作恶者睡觉都会惊醒,善者一觉睡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