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疆,塔里木大学新生军训,不站军姿,不踢正步,竟干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塔大直接将8400名新生拉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军训,新生们头顶烈日脚踩滚烫沙地耗时3小时沙漠行军12公里,顺路还完成了匍匐前进、沙漠拉烟、敌袭模拟等实战课,塔大这一波操作火上了人民日报,老外看了也直呼硬核。网友:中国的孩子都应接受这样的训练。 信源:人民日报《塔里木大学:沙漠军训传承红色基因》 你印象里的大学军训是啥样?站军姿站到腿发麻,踢正步踢到脚底板疼,最多再加个叠豆腐块? 今年9月,新疆塔里木大学的新生军训,直接打破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不搞这些“常规操作”,反倒把8400个大一新生,分批拉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让这群孩子顶着40度高温,在滚烫的沙地上走了12公里,还顺带完成了匍匐前进、沙漠拉烟这些实战课。 这事儿不仅上了人民日报,连老外看了都直呼“太硬核”。 可能有人会问,好好的操场不用,为啥偏要去沙漠遭罪? 先说说这沙漠有多“难搞”——塔克拉玛干是中国最大的流动沙漠,还被叫做“死亡之海”,80%都是会移动的沙丘。 9月的中午,沙子烫得能当“铁板”,光脚踩上去能直接疼得跳起来;脚踩进去,沙子会顺着鞋缝往里灌,走一步陷半脚,每迈一步都得比在平地上多花两倍力气。 有新生后来吐槽,走了还不到一公里,袜子就被磨破了,脚踝上全是小红点。 但这沙漠里藏着比“吃苦”更重要的东西——一段不能忘的历史。 70多年前,1803名解放军战士就是从这儿出发,要去解放和田。那时候可没现在的条件,没水没粮,战士们渴了就喝骆驼尿,饿了就啃树皮,遇上沙尘暴连方向都辨不清,硬是凭着一股劲,用18天徒步走了1580里,走出了这片“死亡之海”。 这次塔大的军训路线,就是特意选的当年“沙海老兵”走过的路,说白了,不是让孩子们瞎遭罪,是想让他们用脚底板,实实在在感受下先辈当年有多难。 9月16号那天,第一批680个新生先“尝了鲜”。出发前学校挺贴心,给每个人准备了新疆特色的手抓饭,说是“给硬仗加满油”。 可真踩进沙漠里,大家才知道这饭没白吃——沙子灌进鞋里,走一步磨一下,没走多久就有人喊“脚疼”;太阳晒得人头晕,有人想掏水喝,发现水壶里的水都被晒得有点烫。 但没一个人说要放弃。你能看到男生主动把女生的背包接过来挎在自己肩上,个子高的学生拽着体力差的同学往前挪;队伍里没谁喊“累”,反倒满是“跟上!就剩一点了”“前面慢点开,等等后面的”的喊声。 有个17岁的女生,第一次见沙漠,刚开始吓得直哭,说“我肯定走不完”。 后来教官跟她讲起当年老兵喝骆驼尿坚持的故事,她抹了把眼泪,咬着牙跟了上去,最后到终点的时候,还跟同学击掌说“原来我也能行”。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实战课”。匍匐前进的时候,沙子会钻进衣领、袖口,贴在晒得发烫的皮肤上,像小针扎一样疼;沙漠拉烟的时候,彩色的烟雾在沙丘上空飘着,远看像彩虹,近看才发现,每个操作的学生脸上都挂着汗,手还在不停抖——不是怕,是累的,但没人停下。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可这群新生用行动打了脸。 8400个人里,最小的才17岁,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见沙漠,却没一个人临阵脱逃。 塔里木大学的老师说,搞沙漠军训不是为了“折腾”孩子,是想让他们明白,“胡杨精神”不是写在课本上的字——胡杨能在沙漠里活千年、倒千年、不朽千年,靠的就是耐得住苦、扛得住劲。 这所学校是王震将军当年倡导建的,从建校起就想着“扎根边疆、服务南疆”,现在让新生来沙漠,就是想把这份“根”扎进他们心里。 训练结束后,有新生在朋友圈写:“累到想躺平,但站在沙丘上看一望无际的沙海时,突然懂了先辈为啥要拼了命走出这里——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后面的人能安稳。” 还有人说,以后再听到“坚持”“责任”这些词,脑子里不会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下的沙子、身边同学的手,还有教官讲的那些老兵故事。 其实军训的意义从来不是“走形式”,而是让年轻人在经历里学会点什么。 别的学校在操场练队列,塔里木大学把课堂搬到沙漠里,看似“硬核”,实则是给新生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你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最后都会变成你骨子里的劲。 就像那些在沙漠里留下的脚印,可能会被风沙盖住,但那份“我能行”的底气,会跟着这群孩子走一辈子。
《赴山海》李沉舟跟赵师容双双死在了荒郊野外的地上!!死在了这个大雪天里,唯一值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