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大战,日本人发现了一个大“秘密”!美国靠着尖端芯片硬磕中国,而中国呢,却悄悄用成熟芯片把全球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2021年,全球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缺芯潮”,汽车行业成了最大受害者。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纷纷把工厂停下来,连生产计划都被打乱。 可就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里,中国车企的日子相对好过,虽然遇到了麻烦,但至少没有像国外那样陷入大面积停摆。当时不少人疑惑,为什么同样缺芯,中国的制造业却能顶住? 答案隐藏在一种不那么耀眼的芯片里。人们常常把目光放在3纳米、5纳米这些尖端工艺上,但汽车和家电真正需要的,偏偏是更大规模的成熟芯片。 它们虽然不是最新的技术,却是最常用的零部件。比如车窗的控制、电池的管理、冰箱的温度感应,这些功能全都依赖这样的小芯片。 就在世界其他国家为缺芯焦头烂额时,中国的企业已经提前在这块市场埋伏下了重兵。中芯国际、华虹宏力这类厂商,早就在28纳米、40纳米的成熟工艺线上不断扩充。 只要需求冒出来,它们就有余力供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车企能在危机里相对稳住阵脚。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源于另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 几年前,美国联合日本和荷兰,限制关键设备出口,尤其是用来制造高端芯片的极紫外光刻机。 美国想通过卡住3纳米、2纳米这样的顶尖工艺,让中国无法迈进高端芯片的俱乐部。在华盛顿看来,只要打掉这部分,就能让中国的科技发展止步不前。 没想到,这一招却让中国走出了另一条路。既然高端被封死,那就换个方向,把精力放在成熟工艺上。 表面看,这是一块不被重视的市场,但从产业规律上说,真正用量大、利润稳的都是这些芯片。 汽车、家电、电力系统,甚至各种工业设备,都是它们的天下,中国把这里牢牢抓住,也等于抓住了电子产业最稳定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单纯地把芯片造出来,而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是产能扩张,短短几年内,中国在建和规划的晶圆厂多达二十多座,大多数锁定的正是28到90纳米的区间,规模愈发庞大。 其次是价格碾压,比如碳化硅晶圆,美国厂商卖一千五百美元一片,中国只要五百美元就能拿出来,质量还不差,这种成本优势让外国公司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最后,中国正在一步步补齐整个产业链,从设备、材料到封装测试,逐渐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 这样一来,美国原本的封锁就显得有些尴尬。原本是想封锁塔尖,没想到中国在地基上扎了根。 当世界大部分电子设备都需要这些成熟芯片的时候,中国的产业链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美国公司一方面要响应本国政策围堵中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用中国的芯片嵌进自己的产品当中。 在日本人看来,这个所谓的“发现”与其说是秘密,不如说是产业选择带来的必然结果。高端固然重要,但真正支撑市场运行的,还是那些最常见的零部件。 美国把注意力都放在比拼制程节点,而中国用另一种思路,把地基打得坚实。到最后,这场竞争可能不会是看谁能跑到2纳米,而是谁能把庞大的产业链握在自己手里。 这盘棋,已经无法轻易回头。美国继续在塔尖拼命,而中国已经在脚下铺开网络。谁最终能站得更稳,或许才是这场芯片大战的关键。
国产光刻机突破速度之快,已经让西方拦不住了。此前,光刻机巨头阿斯麦CEO曾说过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