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校光环”与“现实落差”里,我扒到了 作为去年从普高借读到市重点的“过来人”

升学路向导 2025-09-24 12:23:58

在“名校光环”与“现实落差”里,我扒到了 作为去年从普高借读到市重点的“过来人”,今天把这一年的挣扎、成长和扎心真相全扒开,给想走这条路的家庭避坑! 一、“借读”不是“转学”,是开了hard模式的副本 决定借读前,我和爸妈跑了3所学校,才搞懂借读生不算学校正式学籍,高考要回原校报名。当时班主任劝我:“借读压力大,你得有心理准备。”但我铁了心要冲名校资源,现在回头看,这决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坑。 二、前两周,我在“落差感”里反复横跳 - 师资是真牛,但你得“抢”:市重点老师讲课节奏快到飞起,我拿着普高的笔记根本跟不上。第一次月考排名垫底时,躲在操场角落哭,觉得自己像个“闯入者”。 - 同学是真卷,你得“融”:同桌下课追着老师问竞赛题,小组讨论人均“学霸发言”。我硬着头皮加入,从不敢开口到能主动问问题,花了整整一个月。 三、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借读潜规则 - 费用不止“借读费”:我们家交了每年5万的借读费,还得额外承担校服、教辅(学校统一版本和原校不同)、甚至运动会道具的费用,一年隐性支出近2万。 - 学籍校和借读校的“拉扯”:高二选科时,借读校老师建议我选物理+化学(名校竞赛资源多),但原校学籍老师却提醒“你原校选科师资弱,慎选”。两边意见打架,最后我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选了,现在刷题刷到怀疑人生。 四、这一年,我赚到的“隐性价值” - 眼界真的被打开:学校有和复旦合作的研学项目,我跟着去做了基因测序实验;社团招新有模联、天文社,这些是我原来学校想都不敢想的。 - 抗压能力直接拉满:现在面对月考排名波动,我能冷静分析错题;和老师同学的沟通能力,也从“社恐”变成“敢争取”。 五、给后来者的3个灵魂拷问 1. 孩子的心理素质扛得住吗? 借读生很容易陷入“我不配”的内耗,家长要提前做心理建设。 2. 家庭经济和精力跟不跟得上? 来回奔波、额外支出都是常态,别让“名校梦”压垮生活。 3. 原校和借读校的衔接做好了吗? 尤其是高考政策、选科要求,一定要两边学校都确认清楚! 最后想说,借读不是捷径,是一场需要孩子、家长、两所学校“三方博弈”的战役。如果问我后悔吗?不后悔,但再来一次,我会更谨慎地评估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场战役。 上海高中借读 上海升学 高中生活 亲身经历

0 阅读:6
升学路向导

升学路向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