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信源: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中国新闻网——印尼侨领熊德龙:颠倒黑白的“裁决”破坏世界和平的祸心 梅州的嘉应大桥上,偶尔会有个特别的身影——高个子,蓝眼睛,头发有点卷,穿着洗得平整的中山装,看着村民骑着电动车过桥,偶尔有人跟他打招呼:“熊先生,又来看看啊?” 他总笑着点头,眼里的光比江面上的太阳还暖。 这老人叫熊德龙,不是梅州人,连中国血统都没有,却是梅州人心里的“自家人”。 你肯定纳闷:一个荷兰印尼混血,咋跟梅州这么亲?还掏4亿多给这儿建桥、盖学校、设奖教金? 这事儿得从他揣着个竹饭盒在码头扛活说起。16岁的熊德龙,脊梁上压着200斤的面粉袋,汗顺着脖子流进衣领。 那天收工后,他攥着工钱要给家里买米,却看见养母黄凤娇红着眼眶——家里的面摊着了火,啥都没了,她却把陪嫁的银镯子当了,汇了32盾回梅州老家。 “妈,咱都快没饭吃了!”他急得直跺脚,黄凤娇却指着墙上的地图,戳着个小圆点:“这是梅州,咱的根在这儿,再苦也不能断了念想。” 那时候他还不太懂“根”是啥,只记得从两岁被这对梅州夫妻抱回家起,日子就没离开过中国味儿。 养父母在雅加达摆面摊,赚的钱刚够糊口,却省出钱给他买泛黄的《增广贤文》,黄凤娇用客家话一句句教他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上学时,同学笑他“假洋鬼子”,不让他进教室,平时温和的养母立马拉着他去学校,腰板挺得笔直,跟老师说“这是我亲儿子”——从那天起,他再有人问“你是哪国人”,就扯着嗓子喊“我是中国人!” 后来他想创业,19岁借钱开了家小海绵厂,刚有起色就遭了雷击,厂房烧得只剩黑架子。 他蹲在废墟里哭,养父熊如淡突然扛着个布包过来,里面是卖了梅州祖屋的钱。 “客家人骨头硬,跌一跤爬起来就好。”养父拍他后背的力道,比工厂的机器还实在。 就凭着这股劲儿,他从烟酒零售重新做起,后来把生意做到了美国,华尔街都挂起了熊氏集团的招牌。 1978年,他带着白发苍苍的养父母回了梅州。车子刚进村子,九旬的太婆就摸着他的鼻梁,用客家话念叨:“是我孙崽的西洋鼻梁啊!” 在谢家祖坟前,他看着养父母给祖辈上香,突然红了眼——原来养母天天挂在嘴边的“根”,不是地图上的小圆点,是不管走多远,都有人惦记着你的那份暖。 从那以后,他就把梅州当成了真正的家。 嘉应大学缺经费,他让财务开了两百万支票,还盯着工人把“德龙会堂”盖起来,怕用料不实在。 看到村民过江要绕远路,他又捐钱修了嘉应大桥,通车那天,有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以后送孙上学不用早起两小时了”。 后来又在云南、贵州捐了17所希望小学,2020年还设了“熊德龙奖教金”,梅州市教育局公示里写着,这奖每年发100万,专门奖励乡村老师。 有人问他:“你又不是中国人,图啥呢?”他总掏出皮夹里的老照片——照片上,黄凤娇正教他写毛笔字,纸旁边压着张皱巴巴的梅州地图。 他还花600万美元买了美国《国际日报》,跟《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就想让更多老外知道,中国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平时教孩子背《弟子规》,春节自己贴春联,连说英语都带着点客家口音。 早期的一次采访中,熊德龙说:“ 我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中国……”。 现在的他,还是常常想起养母教他的那句话:“做人不能忘本。” 其实哪有什么“本”是靠血统定的?就像他,没流中国血,却把中国心揣了一辈子,用4亿捐款、几十年的坚持,把“根”扎在了梅州的土里。 你说,这“根”到底是啥?是出生的地方,还是心里装着的那份牵挂?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
墨香染时光
2025-09-23 11:48:56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