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生气就拉黑?心理学:寄居蟹人格,想被爱又怕被伤害
和伴侣吵架,一怒之下直接拉黑;
朋友说了让你不舒服的话,立刻删除好友;
同事惹到你,转头就在社交软件上屏蔽对方……
这种"一言不合就拉黑"的行为,看似是情绪化的决定,但却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拉黑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感到受伤、愤怒或无力应对时,大脑会本能地选择"切断联系"来保护自己。
就像动物遇到危险时会逃跑或战斗一样,拉黑是人类在数字时代的"社交逃跑反应"。
1、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拉黑成瘾"?
容易冲动拉黑的人,通常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①"全或无"的思维
这类人的思维模式是非黑即白的:"要么你完全理解我,要么我们就彻底结束。"
他们很难接受人际关系的灰色地带,一旦感到失望,就会用极端方式切断联系。
阿杰每次和女朋友闹矛盾,第一反应就是拉黑。他承认:"我受不了那种悬而未决的感觉,要么和好如初,要么老死不相往来。"
②对"失控感"的过度恐惧
拉黑其实是一种重新获得控制感的方式。
当现实中的冲突让人感到无力或自己不能控制的时候,就通过拉黑这种方式,来告诉自己:"我能决定谁留在我的世界里"。
③用"消失"来测试对方的在乎程度
有些人拉黑是潜意识里在进行"情感测试":"如果我消失了,你会不会着急地找我?"
这其实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既渴望亲密,又害怕被抛弃,于是用极端方式验证爱。
是比较典型的“寄居蟹人格”。寄居蟹是一种外壳坚硬,内里软弱的生物。
很多时候,人也是如此,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强硬、霸道,但内心又很虚弱、自尊感低、安全感缺失。
2、拉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短期来看,拉黑确实能带来情绪宣泄的快感,拉黑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掌握了主动权。
别人满世界找自己,通过朋友联系自己,会在心里暗爽。
但长久来看,这种处理冲突的方式会带来3个潜在危害:
①错过修复关系的机会
再亲密的夫妻也会吵架,健康的亲密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懂得修复。
拉黑相当于直接关闭了沟通渠道,让问题永远悬在那里。即便和好之后,拉黑这个问题会成为横在两个人心中的一个结。
②强化"逃避型"应对模式
每次用拉黑来回避矛盾,大脑就会形成路径依赖。
长期下来,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处理冲突,人际关系能力反而退化了。
③引发更大的焦虑
很多人拉黑后会陷入更煎熬的等待:"他有没有发现我拉黑他了?""他为什么不来找我?"“他给我发什么消息了?”
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往往比原来的冲突更消耗情绪。
3、比拉黑更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拉黑冲动",可以试试这些更成熟的情绪管理方法:
①设置"情绪缓冲期"
在情绪峰值时不要做重大决定,因为,你大概率会后悔。
所以,你可以给自己立个规矩,想拉黑某人时,先等24小时。如果24个小时后,你还是想拉黑对方,那再拉黑也不迟。
②用"免打扰"代替"拉黑"
把对方的消息设置为免打扰,暂时屏蔽消息提醒,既能给自己喘息空间,又不会彻底切断联系。
③练习"非暴力沟通"
分享一个非暴力沟通公式,大家可以理解为填空题:
"当你______(具体行为),我感到______(感受),因为我需要______(需求),你愿意______(请求)吗?"
给大家举个例子:"当你迟到却不告知时,我感到不被尊重,因为我需要基本的时间规划,下次可以提前发消息吗?"
拉黑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下次当拉黑的冲动来袭时,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想解决问题,还是只想发泄情绪?
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智,还是出于恐惧?
如果彻底失去这个人,我真的不会后悔吗?
拉黑是关闭一扇门,而成熟是要学会把门虚掩,这样保护自己,又不切断所有可能。
愿你今后所有的"删除"决定,都出自清醒的选择,而非冲动的惩罚。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