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陈赓想打榆社,对一旁的女营长王久香说道:“今晚再打一次榆社怎么样?”王久香

轩叔观察 2025-09-22 10:24:10

抗战中陈赓想打榆社,对一旁的女营长王久香说道:“今晚再打一次榆社怎么样?”王久香大惊失色:“可别拿我们小游击队开玩笑呀!”陈赓却坚持:“必须打!”原来早在之前,王久香就带着地方游击队,打了好几次榆社,但是由于日军的防御工事太坚固了,几次下来,日军未伤半点毫毛,陈赓也知道这些情况,为何还让游击队去以卵击石呢?[无辜笑] 1940年9月山西榆社县城的日军防务极其严密,藤本中队长凭借工兵学校的专业背景,在县城周围精心构筑了八座碉堡。 这八座碉堡采用口字形布局,彼此呼应,火力交叉覆盖,日军在城内储备了足够一年使用的弹药,显然准备长期坚守。 此前几个月里,当地游击队曾多次尝试攻打县城,但都因为火力不足而无功而返,游击队装备简陋,面对坚固的碉堡群确实力不从心。 就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却要求游击队负责人王久香再次组织进攻,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明知道游击队实力有限。 当时正在进行的百团大战说起,陈赓的部队接到了攻取榆社的作战任务,虽然手中有四个主力团,但八路军缺乏攻坚重武器。 如果采用强攻方式,必然会在坚固的日军防线前付出惨重代价,陈赓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最小的伤亡代价拿下这个据点。 通过仔细侦察,八路军发现了一个重要情况,县城东面有一片小树林,地形比较隐蔽,可以作为突击部队接近城墙的掩护。 但这个突破点有个致命缺陷,一旦日军有所察觉加强防备,突击部队就会在开阔地带遭受猛烈打击,损失将极其惨重。 陈赓需要想办法让日军放松对这个方向的警戒,游击队的价值正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陈赓的真实意图并不是让游击队去攻城,而是要他们在城外制造足够大的动静,伪装成又一次常规袭击。 由于游击队之前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日军已经习惯了把这些行动当作一般性骚扰,藤本中队长不会因为游击队的活动而全面提高戒备等级。 这种习惯性的轻视恰恰是陈赓计划的关键所在,日军的注意力被牵制到错误的方向,真正的主攻就有了成功的机会。 9月的一个夜晚行动开始了,王久香率领游击队在县城西面和南面制造巨大声势,枪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八路军772团和16团的主力部队悄悄运动到城东的小树林里潜伏待命,战士们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着总攻的信号。 日军的反应正如陈赓预料的那样,藤本中队长把主要兵力调到西面和南面应对游击队的“进攻”,东面的防守相对薄弱。 当游击队的佯攻达到高潮时,八路军主力突然从东面发起猛烈攻击,日军完全没有料到真正的威胁来自这个方向,一时间慌乱不堪。 突击队迅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战斗很快进入到近距离厮杀阶段,日军虽然使用了毒气弹等武器,但已经无法阻止八路军的攻势。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成功炸毁了八座碉堡中的四座,主力部队顺利攻入县城,藤本中队的坚固防线就这样被突破了。 这场胜利的关键在于巧妙的战术配合,游击队看似无用的佯攻为主力部队创造了绝佳的战机,避免了正面强攻可能造成的重大伤亡。 陈赓运用声东击西的古老智慧,结合对敌人心理的准确判断,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攻坚战的胜利。 榆社战役后来成为百团大战中的一个典型战例,这场战斗证明,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灵活的战术运用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网友们纷纷点赞: “陈赓这一手声东击西玩得漂亮!用游击队当诱饵,主力部队偷袭,简直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现在才看懂,原来不是让游击队送死,是让鬼子放松警惕,这波心理战打得漂亮!” “王久香的游击队立大功了!虽然装备差,但执行任务坚决,这才是真正的军民配合。” “历史告诉我们:打仗不能光靠蛮力,得用脑子,陈赓不愧是黄埔三杰之一。” “现代战争虽然科技发达了,但这种战术思维不过时。电子战、信息战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声东击西。” “看完才知道百团大战还有这么多细节,以前历史课上学得太笼统了。” 如果当时你是王久香,在装备简陋、多次失败的情况下,接到这个“再打一次”的命令,你会怎么想,又会如何动员游击队员?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0 阅读:485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