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就拿住房来说,新加坡政府实行的种族融合政策明确规定,每个组屋区的华人比例不能过高,得给马来族、印度族等其他族群留出足够空间。 2024年有个房产中介在网上说这个政策让少数族裔卖房吃亏,结果被政府处罚了,因为事实正好相反——华人在选房时常常因为配额限制被排在后面。 比如去年SkyOasis@Dawson的组屋销售中,少数族裔首次申请者几乎都能选到三房单位,而华人首次申请者只有40%能拿到选房资格,这就是为什么华人在自己占多数的国家里,买房反而不如其他族群顺利。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得从新加坡的立国政策说起。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就把“新加坡人”这个身份放在最前面,刻意淡化族群差异。 在教育上,英文是绝对的主角,小学里英文课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华文课只占五分之一,还大多是应试内容,根本不学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 202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调查显示,18到35岁的华人里,不到四分之一能顺畅写中文,超过六成觉得生活中用不上中文。 这种语言教育的倾斜,让华人的文化认同越来越淡。建国初期街上还满是说华语、方言的人,可现在70%以上的华人家庭在家主要说英语,能流利讲华语的小孩只剩15%。 以前过年全家说闽南话、潮州话的场景早就没了,年轻人嘴里要么是英文,要么是夹着各种方言词汇的新加坡式英语,连长辈说的方言都听不懂了。学校里华语课一周就三四小时,教的全是怎么考试,至于中国的历史典故、文化传统,基本没人教。 媒体报道也在悄悄影响着华人对中国的态度。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虽然是华文媒体,但报道中国时75%都是中性或负面内容,而且90%以上的消息来源都是国外媒体。 这种报道方式让华人看中国就像看别人家的事,很难有情感连接。年轻人平时刷的都是英文内容,看的也是英文剧,只有跟爷爷奶奶聊天时才偶尔说几句中文,还是夹着方言的那种,对中国的了解少得可怜。 从经济角度看,新加坡的发展也让华人没必要太关注中国。新加坡的贸易伙伴很多元,2025年财政预算里重点发展的是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全球产业,为全球供应超过10%的芯片和20%的半导体设备,世界前10的制药企业有8家在新加坡生产。 本地商人更关心的是怎么跟欧美、东南亚做生意,虽然这两年学中文的人多了三成,但都是为了跟中国客户打交道赚钱,不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政府投入1431亿新元预算发展科技和民生,老百姓眼里看到的是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建设、清洁能源项目这些本地事务,自然不会太在意中国的发展好坏。 新加坡的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强化“新加坡人”意识。政府推出的“新加坡核心”政策,就是要让所有族群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组屋区,各族群混杂居住,过年时大家一起庆祝,但活动里很少有纯中国文化的元素,更多是新加坡特色的融合庆祝方式。 职场上,英语是主要工作语言,会不会中文根本不影响升职加薪,反而英文不好会吃亏。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华人,从小就觉得自己是新加坡人,跟中国没多大关系。 老一辈华人可能还残留着些中国情结,但年轻一代完全不同。他们在新加坡出生长大,学的是新加坡历史,关心的是本地民生,连中国的节假日都过得很简单。 政府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其实是“英文为主,华文为辅”,导致华人虽然长着中国面孔,脑子里装的却是西方思维和新加坡价值观。就像那个能背莎翁诗却不会写“春节”的学生说的,他们的未来在新加坡,在全球舞台,而不是在中国。 这种从教育、住房到文化的全方位本地导向,让新加坡华人即便占人口多数,也不会特别关注中国好不好,更不会觉得自己是最受欢迎的族群,因为在新加坡这个国家里,“新加坡人”的身份永远排在“华人”之前。
就在刚刚,新加坡防长宣布了!香山论坛上新加坡那个新防长陈振声,讲话可太实在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