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大陆,放弃了和家中的亲人团聚,独自去到那个遥远且陌生的新大陆。 很多人至今想不通,为啥放着故土和亲人不回,要去一个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可要是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或许就能懂这份选择里藏着多少无奈。这些战士大多是在朝鲜战场的拉锯战中被俘的,有的被关押了两三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战俘营里的日子不好过,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折磨,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拉扯——当时美方在战俘营里搞“甄别”,用各种手段逼迫他们表态,要么去台湾,要么回大陆,要么选第三国。 回大陆,是他们心底最盼的事。可那会儿有传言说,被俘的人回去会被歧视,会抬不起头。有的战士家里还有老人孩子,怕自己回去会连累家人;有的则是在战俘营里被迫签过一些不想签的东西,心里揣着顾虑,怕回去没法交代。去台湾?他们打心底里不认,毕竟自己是为保家卫国上的战场,怎么可能转头去那边?两难之下,中立国巴西成了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至少在那,不用再被拉扯,不用再担心立场问题,能安安稳稳过点普通人的日子。 刚到巴西的时候,日子比想象中还难。语言不通,只能靠手势比划;饮食习惯差太多,玉米饼和烤肉吃着总觉得不踏实;没亲戚没朋友,晚上躺在简陋的房子里,听着窗外陌生的虫鸣,好多人都偷偷哭过。有个叫王芳的战士(化名),出发前偷偷藏了一张家里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爹娘和妹妹笑得特别甜,他没事就拿出来摸,摸得照片边角都起了毛。为了活下去,他们去工地扛水泥,去农场摘咖啡豆,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就盼着能早点站稳脚跟。 后来慢慢的,他们在巴西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聚到了一起,互相帮衬着过日子。有人学会了葡萄牙语,就帮其他人翻译;有人开了小餐馆,主打家乡口味的面条和炒菜,一来二去成了老乡们的聚集地。每到过年,他们会凑在一起包饺子,对着北方的方向敬酒,嘴里念叨着“家里该吃年夜饭了吧”。可他们很少跟后代提过去的事,不是不想说,是怕说起来就控制不住眼泪,更怕后代没法理解他们当年的难处。 这些年,有记者去巴西找过他们的后代,好多人都拿着祖辈的照片,想回大陆找亲人。有个叫李建国的后代,拿着爷爷当年藏的照片,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终于在山东老家找到了爷爷的妹妹——两位老人视频通话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对着屏幕哭。可遗憾的是,当年去巴西的55位战士,大多已经不在了,他们到死都没再踏上故土,只能把对家乡的念想埋在异国的土地里。 有人说他们是“逃兵”,可谁又真的懂他们当年的挣扎?在那样的绝境里,选择第三国不是懦弱,而是想保住最后一点尊严,想给自个儿找条活路。他们用一辈子的乡愁,换了一个安稳却遗憾的人生。要是时光能倒流,他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什么叫慈不掌兵?塔山阻击战刚开始的时候,四纵的工事没挖到位,被国军的凶猛火力一通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