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武则天截获了一封宰相的密信,信中只有“青鹅”二字,武则天断定宰相谋

蕊蕊聊过去 2025-09-18 18:42:47

公元684年,武则天截获了一封宰相的密信,信中只有“青鹅”二字,武则天断定宰相谋反,下令将其斩杀。百官不解,武则天说:“青鹅”两个字,你们拆开读一下。众人拆开一读,不禁冷汗直流。 在唐朝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封看似普通的密信,却藏着足以颠覆王朝的秘密。宰相裴炎寄出的“青鹅”二字,如同一枚暗藏的棋子,牵动着整个朝堂的神经。这背后的故事,究竟是忠臣的悲剧,还是权力的博弈?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父亲裴大同当过折冲都尉,从小家境不错。他勤学苦读,精通《左传》和《后汉书》,靠真本事一步步爬上宰相位置。在唐高宗李治时代,他是朝廷重臣,对王朝尽忠尽力。公元683年12月,李治在贞观殿驾崩,享年56岁。临终前,他指定裴炎为顾命大臣,负责遗诏,扶立李显当皇帝。 李显上台后,对母亲武则天插手朝政很不满意。他想建自己的队伍,把岳父韦玄贞提拔成侍中。裴炎觉得这不合适,就站出来反对。李显气急败坏,说天下是他的,给韦玄贞也没啥大不了。武则天听到这事儿,觉得儿子不好控制。公元684年2月,李显只当了55天皇帝,就被武则天和裴炎一起废掉,改立李旦为帝。 李旦登基后,实权还在武则天手里。她越来越强势,裴炎看在眼里,觉得女人不能这么管事儿,得把权力还给皇帝。他在朝堂上多次跟武则天顶牛。一次,武承嗣想建武氏七庙,追封祖先为王。裴炎说,太后是天下母亲,不能偏心自家,得记着吕氏亡国的教训。武则天回击,说吕后封活人,她封死人,不一样。裴炎还是不让步,武则天表面上同意,心里却不痛快。 后来,武承嗣又建议杀韩王和鲁王,断李唐后路。武则天问三位辅臣,其他俩人不敢吱声,只有裴炎坚决反对。结果韩王和鲁王还是被逼自尽,裴炎气不过,就暗中找大将军程务挺商量,打算用兵逼武则天让步。他们瞄准武则天去龙门的机会,准备抓她,把权交给李旦。可天公不作美,连下几天雨,武则天没出门,计划泡汤。 公元684年9月,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专政。裴炎在朝上说,皇帝成年了却不亲政,这给了叛军借口。要是把政事交给皇帝,叛军自己就散了。武则天听了,起了杀心,派人盯紧裴炎。 没多久,武则天截获裴炎给李敬业的信,里面就“青鹅”二字。官员们纳闷,这算啥证据。武则天说,把字拆开念。“青”拆成十二月,“鹅”繁体拆成我自与,意思是十二月我自与你合作,里外夹击推翻武则天。群臣一听,冷汗直冒。裴炎就这样被斩首,家产抄没。 裴炎这事,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事,但细节出自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可能有点演绎成分。裴炎确实参与反对武则天,被处决了。公元710年,武则天死后五年,李旦亲政,给裴炎平反,追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忠。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斗争中,站队很重要。裴炎对李唐忠心,但没看清形势。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智慧和决断,推动了唐朝的发展。她识破“青鹅”密信,不仅维护了稳定,还展现了政治智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打破常规,治理国家井井有条。

0 阅读:473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