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将军的二儿子陈再文牺牲了,当时陈锡联的年纪大了,中央害怕他会过于激动,所以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们马上派人来到了陈锡联家中安慰,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无辜笑] 他接过电报,看了很久,然后缓缓折好放进口袋,他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愤怒质疑,只是说了一句话:军人就是这样,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这个场景被在场的人记录下来,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父亲,却能如此冷静,不是没有眼泪,而是他把眼泪咽了下去。 陈锡联的军旅生涯从14岁开始,1928年这个湖北红安的穷孩子跟着红军队伍,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军营生活。 战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钢炮”,因为他个子不高但脾气火爆,打仗时冲在最前面,这个绰号一直跟了他几十年,连毛主席都知道有个“小钢炮”陈锡联。 1937年10月19日夜里,他指挥部队夜袭阳明堡机场,这次突袭炸毁了日军24架飞机,其中包括当时日军最先进的战斗机,这一仗让八路军的名声传遍全国,也让陈锡联一战成名。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每一场硬仗,他都亲自上阵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在炮兵司令员任上,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 陈再文从小就想当兵,不过他没有选择陆军,而是选择了空军,1969年22岁的陈再文从空军航空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在空军部队里,陈再文从不提自己的家庭背景,战友们只知道他技术过硬,训练刻苦,很快就成了飞行骨干,他飞过歼—6、歼—7等多种机型,飞行时间累计3000多小时。 1982年那次飞行任务,陈再文驾驶的是一架歼—7战斗机,当天天气复杂,有强对流云团,按照正常程序,这种天气应该取消飞行,但紧急任务不能等,陈再文主动请战。 飞机起飞后不久就遇到了恶劣天气,地面指挥多次呼叫,但再也没有收到回应,几个小时后,搜救队在山区找到了飞机残骸。 他赶到现场时,陈再文已经被送到医,医生说,飞行员在撞击瞬间已经没有痛苦,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后来有人问他是否后悔让儿子当兵,老将军的回答很简单:军人家庭出军人,这是传统,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是如此。 他一共有四个儿子,除了陈再文,其他三个也都在军队服役,长子陈再军是海军军官,三子陈再义在空军工作,四子陈再国在陆军部队。 1980年代初他已经退出一线工作,他住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军区大院里,生活很简朴,每天早起锻炼,读书看报,偶尔和老战友聚聚。 陈再文牺牲后他的作息依然规律,他没有因为儿子的离世而一蹶不振,依然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有时候战友来看他,会谈起陈再文,他总是很平静地说起儿子:他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是军人的宿命,也是军人的荣誉。 1999年他在北京病逝,在他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老战友、老部下,大家都说,这位老将军活得明白,走得安详。 陈锡联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一个答案:军人的身份高于父亲的身份,国家的需要高于个人的得失。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到老将军这句话,眼泪真的止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将军风骨,父辈的信仰和牺牲精神我们这代人真的应该好好学习。” “太心疼了,67岁失去儿子,心里得多痛啊,但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格局,他们把国家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军人世家,满门忠烈!儿子是英雄,父亲更是楷模。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承载了一代人的信仰和担当。” “和平年代同样有牺牲,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就是因为有无数个陈再文这样的军人在默默守护,致敬!” 陈将军的这句话,在当今社会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震撼与思考?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3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