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9月15日采访,江苏连云港,一楼阿姨种的丝瓜,竟然一口气爬到了六楼,但却没有一人去破坏,甚至邻居们还帮忙打理,现在每家都能吃上新鲜丝瓜,楼上还隔三差五送丝瓜下楼,阿姨说:爬到哪家,哪家就自己摘着吃。 (信源:浙江日报视频) “张阿姨,开门呀!我给您送丝瓜来啦!” 江苏连云港一栋老楼的一楼门口,六楼的小姑娘提着个绿油油的布袋子,踮着脚敲着门。 门一打开,张阿姨看见袋子里的丝瓜,瞬间笑出满脸皱纹:“丫头,说了不用给我送,爬到你家就是你的,你自己吃就行!” 可小姑娘却把袋子往阿姨手里塞:“这都是您种的呀!没有您撒的籽,我哪能在阳台摘到这么新鲜的丝瓜?昨天用它做了蛋汤,我妈说比菜市场买的甜多了,特意让我给您送几根来。” 这一幕,在这栋楼里已经成了常态。谁能想到,几个月前,张阿姨只是在楼前小花坛里随便撒了把丝瓜籽,没成想这藤蔓竟一路 “爬” 上六楼,还让整栋楼的邻居都成了互相惦记的 “一家人”。 今年清明前后,退休在家的张阿姨闲得慌,在楼前的小花坛里翻了翻土,撒了把去年留的丝瓜籽。 她当时没抱多大期望,就想着 “能结个十来根,自己炒个菜、做个汤,解解馋就行”。 等小苗冒出来,张阿姨找了几根竹竿,在花坛边搭了个简单的架子。 每天早上天不亮,她就拎着小水壶去浇水;傍晚吃完饭,又会去看看藤蔓长了多少,偶尔还会给叶子擦擦灰。 没成想,这丝瓜藤跟 “长了劲” 似的,才一个月就顺着竹竿爬得老高,藤蔓还悄悄绕过栏杆,伸到了二楼的窗台。 二楼的李大哥下班回家,推开窗户就看见一片绿油油的叶子,藤尖还缠着窗纱,上面挂着颗小小的花苞。 换作别的小区,说不定有人会觉得 “挡光又碍事”,直接把藤蔓剪了。可李大哥没这么做,他找了根细麻绳,轻轻把藤蔓从窗纱上解下来,绕在麻绳上,还特意把绳子往自家防盗网的方向拉:“让它顺着往上爬,既能长更多丝瓜,也不耽误我开窗。” 有了李大哥的 “引路”,丝瓜藤像是有了方向,顺着麻绳一路往上爬。 爬到三楼时,三楼的王阿姨发现藤蔓有点垂,风一吹就晃悠,生怕把刚长出来的小丝瓜晃掉。她赶紧从家里找了几根软塑料绳,小心翼翼地把藤蔓固定在阳台栏杆上,绑的时候还特意避开花苞:“可别碰坏了,这都是要结瓜的。” 就这么着,丝瓜藤一路 “爬” 过四楼、五楼,最后竟爬到了六楼。六楼的小姑娘第一次在自家防盗网上看见丝瓜藤时,兴奋得跳了起来,赶紧给妈妈打电话:“妈!咱家防盗网上长丝瓜了!绿油油的,还有小黄花!” 没过多久,第一批丝瓜熟了。三楼的刘大叔最先发现自家栏杆上挂着两根胖乎乎的丝瓜,足有半米长。 他小心翼翼摘下来,回家炒了盘丝瓜炒蛋,还拍了张照片发小区群:“感谢一楼张阿姨的丝瓜,味道绝了!比超市买的新鲜多了!” 群里瞬间热闹起来。二楼李大哥说 “我家窗台也有两根,刚摘了一根做汤”;五楼的阿姨说 “我家的丝瓜还没熟,等熟了也给大家分点”;六楼的小姑娘更是直接:“我摘了三根,等会儿给张阿姨送两根下去!” 一来二去,整栋楼的邻居都因为丝瓜熟络起来。以前楼道里遇到,顶多互相点个头,现在见面都会笑着问:“家里还有丝瓜没?”“要不要尝尝我用丝瓜做的酿丝瓜?” 有次张阿姨感冒了,好几天没下楼。二楼的李大哥知道后,特意买了点水果送过去,还说:“阿姨您放心,楼上的丝瓜藤我帮您看着呢,每天都浇水,没断也没坏。” 张阿姨握着李大哥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 后来有人问张阿姨,后悔种这丝瓜吗?张阿姨笑着摇头:“一开始就想自己种点解闷,没成想不仅收获了丝瓜,还收获了这么多好邻居。现在看着全楼人都能吃上新鲜丝瓜,比我自己吃还高兴。” 这就是老话说的 “远亲不如近邻”。亲戚再近,隔着几百里,遇事未必能及时赶到;可邻居就在身边,帮着搭个架子、浇点水,送几根丝瓜、买点水果,就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现在很多人住高楼,关起门就是自己的小世界,邻居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名字。 可连云港这栋楼的故事告诉我们,温暖的邻里关系其实很简单 —— 可能是一把帮忙搭的架子,一碗分享的丝瓜汤,一次主动的问候。 就像张阿姨说的:“一根丝瓜不算啥,可大家的心凑在一起,日子就过得特别有意思。” 你们小区有没有这样温暖的邻里小事?比如一起分享蔬菜、互相帮忙?评论区聊聊,让这份温暖接着传下去~
[微风]9月15日采访,江苏连云港,一楼阿姨种的丝瓜,竟然一口气爬到了六楼,但却
韫晓生
2025-09-16 15:45:34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