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行动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九三之后接下来要行动了,是因为没有办法再

古凌国际 2025-09-16 15:36:48

中国该行动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九三之后接下来要行动了,是因为没有办法再吃老本了,在吃老本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围困,长达七日,几乎走不出来。后来他不得不派人送去厚礼,又让陈平献计,以宫女为诱饵,才换得单于撤兵。 皇帝被困、几近俘虏,这是何等奇耻大辱?这件事告诉后人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财富与地位,并不能天然转化为安全感。 若把时光往前推几年,汉文帝、景帝时期,“与民休息”的政策让国家财政日渐充盈。府库之内,钱帛堆积如山,仓廪中的粮食多到谷价跌落。 北方的匈奴却并未因此放下弓箭,反而频繁南下劫掠,视中原富庶为唾手可得的战利品。历史仿佛在提醒:当你埋头发展经济、讲求德治时,敌人并不会因此而心生敬畏。 西汉中期,形势终于迎来转折。汉武帝登基后,彻底抛弃了“守成即安”的幻想。他重用卫青、霍去病,发动大规模北伐,几次远征直逼漠北。 尤其是霍去病在漠北大捷,深入匈奴腹地,令敌军“控弦之士,不得返者半”。从那时起,汉朝才真正摆脱了屈辱局面。 到了汉宣帝,更是以“汉宣定胡碑”昭示天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当时朝堂之上,不少儒生建议通过议和、划定边界来换取和平。然而汉宣帝断然驳斥,他指出,“儒”的根本应是百姓的安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 以石碑与刀剑宣示主权,而非依赖口头承诺,这正是他与朱棣相似之处——一旦出手,务求彻底,不给后人留下隐患。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虽被称颂千古,但他与突厥、吐谷浑等势力签下的某些妥协条约,却在后世成为反复被动的根源。 历史在此留下另一则警示:没有硬实力支撑的合约,往往形同虚设。 现代,二战结束后的所谓“国际秩序”,建立在美国主导的规则之上。然而七十余年过去,这一秩序已是千疮百孔。 冷战尚未结束时,美国便屡次单方面撕毁协议——从退出《导弹条约》到近年的《巴黎协定》,这种背信早已让“规则”二字丧失了公信力。 世界逐渐回到“强权即公理”的状态,空谈道德感召毫无意义。 周边的现实压力则愈发逼近。日本在战后确实接受了同盟国的改造,但那种改造从未触及其军国主义的核心记忆。 近年来,日本政府拒绝承认侵略历史,还不断鼓吹修宪、强化自卫队,甚至积极在台海问题上发表挑衅言论。与此同时,韩国的新一届政府快速向美日靠拢,参与联合军演,态度明显偏离了中立。 这种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冷战时期,中国凭借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建立起硬朗的威慑力。彼时,即便是对立的邻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不容轻犯”。 随着时间流逝,那份震慑逐渐被淡忘。今日,即便是菲律宾、柬埔寨这样的中小国家,也敢在南海、湄公河问题上挑衅叫板。 朝鲜半岛局势同样耐人寻味。曾经血浓于水的盟友关系,如今因多重原因出现裂痕。经济制裁、核武博弈、地缘调整,让中朝之间的战略互信有所动摇。 这种疏远在历史上极为少见,却也揭示了地区格局的复杂性。 而在更西的方向,印度的姿态也逐渐强硬。德里方面有人甚至提出,既然中国还未完成国家统一,就不配长期占据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类似言论,放在冷战年代几乎不可想象,如今却被堂而皇之地提上台面。 归根结底,国际上普遍形成一种印象:中国“好说话”,意味着在利益冲突中容易妥协。时间一长,就被解读为软弱可欺。 历史早已证明,仅仅依靠经济繁荣与道德感召,无法换来真正的尊重。 文景之治的富足没有阻止匈奴的侵扰,反而换来持续的勒索;汉武帝、汉宣帝则用铁骑与石碑,才赢得边疆的相对安定。 明成祖朱棣北伐漠北,永乐大典虽温文尔雅,但其根基仍是兵锋所至的震慑。所有这些故事,最终汇聚成同一个结论:只有让敌人畏惧,才能换来和平。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类似的节点。和平红利早已消耗殆尽,新的国际秩序尚未成形。若不能及时拿出新的行动和姿态,就有可能被外界真正视作“纸老虎”。

0 阅读:45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