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2018年,铃木以1块钱出让长安铃木50%股

悠然话史 2025-09-16 14:27:37

“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2018年,铃木以1块钱出让长安铃木50%股权,怒退出中国市场的宣言,至今仍在汽车行业流传。现在七年过去,铃木“混”得怎么样了?   2024年初冬,一组铃木全新小型电动车的谍照在汽车圈引发热议。 照片中,新车尾部隐约可见“BYD Battery”标识,中控屏尺寸达12.8英寸——要知道,6年前铃木退出中国时,旗下车型最大屏幕仅5英寸,董事长铃木修还放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 如今,搭载比亚迪电池、适配中国智能系统的新车,成了铃木“打脸”当年宣言的最直接证据。   2017年,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固执”已现端倪。 彼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早已从“代步”转向“品质”,吉利帝豪GS、长城哈弗H6等车型凭借大空间、全景天窗、智能车机,半年销量就能突破10万辆。 而铃木旗下主力车型雨燕,仍沿用2011年的设计,屏幕小到连导航都无法完整显示,座椅还是织物材质,连USB充电接口都只配了一个。 经销商多次向日本总部建议“升级配置、跟进趋势”,得到的回复却是“铃木的核心优势是省油耐造,冗余配置会增加成本,偏离品牌定位”。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漠视,直接导致2017年铃木销量腰斩,从巅峰时的22万辆跌至11万辆,部分城市经销商甚至因亏损集体退网。   2018年的“退出闹剧”,更像是铃木的“破罐破摔”。 当年上半年,铃木销量再跌30%,重庆工厂的库存车堆积如山,经销商集体上书要求降价清库,铃木中国却坚持“不降价、不升级”,甚至提出“减少对中国市场投入,将资源转向东南亚”的战略。 最终,铃木修以1元价格将铃木中国50%股份转让给长安汽车,临走前还在记者会上撂下硬气话,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是“骨气”,是车卖不动、工厂停摆、渠道崩溃后的无奈之举。   退出中国后,铃木在东南亚市场的确尝到了“短暂甜头”。 2022年,它在东南亚卖出130多万辆,靠的还是那套“便宜耐造”的老路子——当地消费者当下的需求,与中国2010年高度相似,对空间、配置要求低,只看重“省油、皮实、价格低”。 奥拓、北斗星的复刻车型成了爆款,在印尼、泰国的街头随处可见。可这种“复刻成功”的背后,是市场体量与利润空间的巨大落差。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单车利润是东南亚的3倍,铃木在东南亚一年赚的钱(约8亿美元),还不够弥补当年退出中国错失的订单损失。   最让铃木扎心的,是长安对其“遗产”的盘活。 2019年,长安汽车投入20亿元,将原铃木重庆工厂改造为新能源生产基地,引入电池生产线和智能化总装设备,产能提升至每年20万辆; 原铃木研发团队的200多名工程师,被整合进长安新能源研发中心,他们将铃木“省油”的发动机技术,转化为电动车的能效优化算法。 2023年长安Lumin车型上市,续航301公里,每公里电费仅5分钱,成了小型电动车市场的“黑马”。而这些成绩,本可以是铃木在新能源时代的“翻身仗”,却成了它后悔的“参照物”。   铃木的“回归准备”,从2022年就悄悄开始。 当年,铃木悄悄派出10人考察团常驻中国,走访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企业,重点调研新能源技术和中国消费者需求; 2023年,它与比亚迪签署《电池供应协议》,约定未来3年采购价值50亿元的刀片电池,专门用于小型电动车; 2024年,铃木在重庆设立研发中心,团队核心成员多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其中不乏曾在长安、吉利任职的工程师,专门研究“中国消费者喜欢的智能交互系统”。 这些动作,与当年“不向中国市场低头”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如今,即将上市的全新电动车,成了铃木“认错”的最终载体。新车不仅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解决了小型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还加入了“方言语音控制”“手机远程控车”“车载KTV”等中国消费者青睐的功能。 要知道,6年前铃木连蓝牙连接都做得断断续续,更别提智能交互。 有业内人士透露,铃木为了这款车,前后修改了12版设计方案。   铃木修到底后不后悔?或许不用他明说。 从拒绝升级配置到主动适配中国智能系统,从抵触新能源到采购比亚迪电池,从1元甩卖股份到重庆设立研发中心,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后悔”。 当年的“硬气宣言”,现在看来更像一段脱离市场的笑话。 中国市场从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地方,它用6年时间告诉铃木:只有放下固执、贴合需求、主动迭代,才能真正留在这个充满机遇的舞台上。 而铃木的回归,究竟是“亡羊补牢”,还是“为时已晚”,答案或许要交给中国消费者来评判。 信息来源:1元!长安汽车收购长安铃木50%股权将全资持有,铃木退出   澎湃新闻车行业十大新闻丨NBD年度新闻榜  2023-12-26 17:48·每日经济新闻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