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敏感孩子加上工作原因接触了很多高敏感家庭,我发现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他们天生对情绪的感知很灵敏,会优先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因而习惯优先关z情绪。
二是因为长期被情绪化对待,导致常常混淆情绪和事情的界限,从而放大了他们的恐惧。
.
他们害怕的不是被指出错误,而是被情绪攻击。
.
比如当孩子开冰箱玩不小心打碎了东西的时候,家长情绪化地表达是这样的:“你怎么总是那么调皮!或者说“怎么总是毛手毛脚的,你看东西都给你摔碎了,净给我添乱。”
.
“调皮、毛手毛脚”是情绪标签,而事实是“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孩子听到的不是“需要调整行为”,而是“我是个调皮、毛手毛脚的人”。为了反驳这个标签,他可能开始哭闹、不收拾,或顶嘴。
.
很多家长这个时候会更生气,把气全撒孩子身上,变成了让孩子为我们的情绪负责。
.
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是让孩子学会为事情负责以及如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
如何合理的表达呢?
我们可以把情绪和事情分开,比如“我看到你刚刚去翻冰箱把碟子打碎了(事实),我有点着急,怕你把东西砸坏了还不小心伤了自己。下次拿东西时可以慢一点吗或者跟我说一声我来帮你拿?(需求)”。
想让孩子正确看待批评,除了少对孩子进行情绪化的表达,也要教会孩子在面对批评时将事情和情绪区分开。
.
以前我儿子跟爸爸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的。有一次他开冰箱拿自己做的彩虹冰块不小心把装着香料的碟子打碎了。她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他见我很冷静,尴尬地问我:糟糕,爸爸会不会骂我呀。他有点害怕,愣在那里。
.
我说:“你是故意的么”,他说:“不是”。我说既然不是故意的,那你收拾一下,下次注意看好了再拿哈。爸爸问起来你解释清楚就好了,这就是你要负责的事情,至于爸爸会不会生气那是爸爸的事情。
.
后来他跟爸爸坦白了事情的经过。慢慢地他也没那么害怕被爸爸批评了,做错了事情也更愿意为自己负责。
.
高敏感孩子的“怕”,从来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他们太会翻译情绪——把大人的愤怒翻译成“我不好”。但当我们学会用把情绪和事情区分开,他们的“翻译器”就会重新校准:原来“打碎碟子”只是“需要收拾”,而不是“我是个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