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以前我们打压欧洲、苏联、日本,现在就是要打压东大!最近贝森特的一段采访,也算是把他们虚伪的面具给撕下来了,说难听点就是不装了,明着牌打。他首先解释说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没有把中国放在心上是因为我们各方面都太落后,当时美国把精力都放在日本、欧洲和苏联。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战略重心从未放在东亚。彼时日本正以“经济动物”的姿态狂奔,1968年GDP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二,1985年《广场协议》前,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已占美国总逆差的40%。 欧洲则因煤钢共同体奠基,到1993年欧盟成立时,其经济总量已与美国平分秋色。至于苏联,1975年巅峰时期军费开支达美国的1.3倍,核弹头数量更是美国的4倍。 这三个对手,一个在经济上威胁美元霸权,一个在制度上挑战自由市场,一个在军事上构成直接威胁。相比之下,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GDP仅占全球1.8%,对美贸易额不足百亿美元,在美国战略棋盘上连棋子都算不上。 这种战略忽视的代价,在21世纪初开始显现。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美国商务部报告仍乐观预测:“中国将逐步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 但现实是,2006年中国出口占GDP比重达36%的峰值后,没有像拉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反而通过“双循环”战略将出口占比降至2025年的18.86%。 更令美国措手不及的是,当日本在半导体战争中被肢解、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解体、欧盟在欧元危机中内耗时,中国却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中心”的蜕变——2025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再创新高,汽车出口超越日本登顶全球,新能源领域专利占全球40%以上。 贝森特的焦虑,本质是美国霸权工具箱的失效。面对日本,美国可以用《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40%;面对欧盟,可以通过页岩气革命用能源卡脖子。 面对苏联,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其经济。但这些手段在中国面前全部碰壁:当美国威胁加征关税时,中国对美出口仅占GDP的2.7%,远低于德国的43.4%、韩国的44%;当美国试图用金融制裁切断SWIFT系统时,中国已与40个国家建立本币结算机制。 当美国拉拢盟友围堵时,德国汽车巨头在华销售额占全球营收三成,法国奢侈品集团中国区利润占全球半壁江山。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定力,让贝森特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唯一能同时应对美国经济战、科技战、金融战的国家。” 更讽刺的是,美国如今不得不复刻自己曾经批判的霸权逻辑。贝森特要求欧洲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本质是将1980年代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长臂管辖”扩大化。 但德国工业用电成本因改用美国液化天然气暴涨300%,巴斯夫化工将产能转移至中国;印度因拒绝选边站队,计划对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就连传统盟友日本,也在2025年6月悄悄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 这种“盟友变韭菜”的套路,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90年代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限制欧元崛起何其相似。 历史总是惊人地轮回。当贝森特在采访中无奈表示“中国很难对付”时,他或许忘了,就在30年前,美国财政部同样用“经济瘫痪”形容日本,用“制度崩溃”预言苏联,用“货币失败”唱衰欧元。 但最终,日本失去了三十年却保住了社会稳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联合国安理会席位,欧元区经历债务危机后仍占全球支付份额36%。这些历史教训表明,霸权主义或许能赢得一时博弈,但无法阻挡多极化趋势。 如今,当美国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中国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是继续迷信“制裁万能”的旧剧本,还是学会在新秩序中寻找共赢?贝森特的采访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个曾用金融手段肢解日本、用能源武器控制欧洲、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霸权国家,正在用最后的倔强证明:当对手不再按你的剧本演戏时,所有的威胁都不过是虚张声势。对于这场21世纪的地缘大戏,你更看好谁的选择?
贝森特:以前我们打压欧洲、苏联、日本,现在就是要打压东大!最近贝森特的一段采访,
鉴清评趣
2025-09-12 11:40:42
0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