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4年,俞鸿图被雍正皇帝处以腰斩。由于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被斩为2截的俞鸿图,并没有立即咽气,他颤抖着用手指蘸血,在地上连续写了7个“惨”字后,才痛苦万分地死去。 俞鸿图出生在1693年,浙江海盐人,家里世代书香。他从小埋头苦读,康熙五十一年参加科举,中了进士。那时候科举是普通人翻身的梯子,他进了翰林院,当上编修,每天翻书抄录,日子过得稳当。雍正上台后,他慢慢升迁,先是侍读,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后来因为查嗣庭案受点牵连,被贬出京,到河南当学政。学政这职位管全省教育和考试,他到任后巡视学校,审阅学生卷子,工作认真负责。雍正十年,他调去主持湖北乡试,那年秋闱他当主考官,特别强调防作弊,下令差役严格搜身,考生私物一律不准带,所有东西从门外递。 他安排士兵巡逻考场,仆役只能在门外传递食物衣物,考生关在小号舍里几天不出门。这套措施看起来严密,可没想到还是出了漏子。放榜后,有落榜考生举报考题泄露,这事闹到湖北巡抚王士俊那儿。王士俊跟他不对付,赶紧上奏雍正。皇帝派钦差陈树萱和河东总督去查,官兵围了俞家,搜出大笔银子。原来,他的妾林氏和仆人串通,林氏从他醉酒时套出考题,藏在官服里,仆人撕下传给外面考生,两人收了上万两贿赂。林氏和仆人先跳出来指证他收贿,他面对证据没法辩,只好认罪。 刑部判他腰斩,雍正批准了。这腰斩是古刑,从春秋时候传下来,用大刀从腰砍断。按野史说法,他家没人给刽子手送钱,刽子手就砍偏,让他慢慢死。实际正史清史稿里记的是斩立决,就是砍头,但民间传闻说他被砍成两截后,还活着,用血写了七个惨字。这事不管真假,都反映了科举腐败的严重性。那时候科举三年一次,多少人一辈子就指着它,舞弊毁了多少穷书生的前途。 雍正对科举特别重视,他上台后整顿吏治,打击贪官。这案子牵出年羹尧旧党,因为俞鸿图父亲俞兆晟跟年羹尧有关系,年羹尧已死,但雍正借机清算。俞鸿图其实问心无愧,可身边人坑了他,林氏贪财,仆人监守自盗,他疏忽大意,导致家破人亡。这提醒人,权力越大,身边小事越得盯紧,不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行刑那天是1734年深秋,北京菜市口,监斩官是邹士恒。他上奏雍正,说了刑场情形,据传雍正动了侧隐,下旨废除腰斩。从此这刑退出历史舞台,俞鸿图成了最后一个受害者。但清史稿没提废除腰斩,正史说他判斩立决,野史添油加醋,说他写血字推动改革。这分歧说明历史记录有时靠不住,民间故事流传广,可真相得查正史。 俞鸿图父亲俞兆晟丢了户部侍郎的官,回家养老。林氏和仆人也被判刑,家产充公。案子后,清廷加强科举监察,各地学政加派人手,搜身更严。邹士恒接了河南学政,处理卷宗。这事推动了法制调整,虽没正式废腰斩,但雍正时期酷刑渐减。 科举舞弊古已有之,从宋朝就有夹带作弊,到清朝更严。俞鸿图案子典型,因为涉及高官家属,贿赂数额大。雍正用重刑震慑,可也暴露制度漏洞,像仆役传递环节容易出问题。他本想守住净土,结果栽在信任的人手里。这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身边小人作祟,官员再清廉,也得防内鬼。 历史看多了,发现权力像双刃剑,用好了利国,用坏了害己。俞鸿图从中进士到腰斩,才几年光景,升得快跌得狠。雍正整顿虽严,但没根治腐败,后世乾隆时还有大案。这案子影响深远,提醒后人科举公平的重要性,虽后来废科举,但教育公平至今是大事。 民间对这事议论多,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觉得冤枉。毕竟他本人没直接收贿,是妾和仆干的,可作为主子他得担责。清朝律法严,贪赃就死罪,不管知不知情。这逻辑简单粗暴,但那时代就这样,皇帝一句话定生死。 俞鸿图死后,尸首草草埋葬,无碑无冢,家人不敢祭。案卷存档,成为后世研究清史的资料。雍正通过这案敲打官员,河南科举次年恢复,主考更谨慎。整体看,这事是雍正吏治的一部分,他杀鸡儆猴,稳固统治。
1734年,俞鸿图被雍正皇帝处以腰斩。由于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被斩为2截的俞鸿
混沌于浮云
2025-09-11 18:45:18
0
阅读:238
四个农民工
那么问题来了,他蘸的地上的血还是伤口上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