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高玉清1919年出生在四川温江乡村,家里穷,她是老大,从小就得帮着养弟妹,没读几天书就干农活维持家计。十六岁嫁人,丈夫后来病死,两个孩子也没长大。婆家觉得她命硬,把她赶出门,娘家也嫌她多余。她只好一个人到县城讨生活,靠给人打零工过日子。1954年冬天,有人介绍她去刘家帮忙。刘致台在县政府做事,许曼云怀着孩子,需要人手管家务。刘致台夫妇知道她的情况后,对她挺好,没因为出身看不起人。许曼云有时帮她分担活计,两人一起做饭。刘家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从一个到六个,高玉清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刘致台夫妇忙工作,她就成了家里顶梁柱。刘家把她当家里人,她也用心融入这个家庭。 高玉清不识多少字,但她靠勤劳赢得信任。刘致台夫妇出差多,她管孩子们的日常,还监督他们学习。刘家生活本来有序,她在其中找到安稳。1966年,刘致台和许曼云被带走前,把六个孩子交给她,大孩十三岁,小孩两岁。第二天,粮本被收走,她用丈夫留下的玉镯换玉米粉,给孩子们做吃的,自己吃得少。物资短缺,她去郊外挖野菜补充饭菜,还给人洗衣服赚钱。冬天手冻裂,她也坚持干活。孩子们上学,她在家教他们认字算数,学校停课时就自己教。衣服破了,她用旧布补好。有次小儿子发烧,她带他去医院,坚持到治好。粮食不够,她让孩子们吃稠的,自己喝稀的。 她头发白了,身体弱了,但没放弃。孩子们在学校有时被议论,她教他们低调做事。粮票不够,她找熟人借,或用干活换粮食。大儿子爱读书,她省钱买书给他。二女儿手巧,她教她做针线。三儿子壮实,她让他帮忙干家务。其他孩子也慢慢长大。她常说父母回来要看到他们好。1976年秋天,刘致台和许曼云回来,看到六个孩子都长大成人,整洁有力,他们流下眼泪。高玉清站在一边,白发多,手里拿着补丁衣服。夫妻谢她,孩子们叫她高娘。 刘致台夫妇回来后,高玉清继续在家里帮忙,直到七十九岁体力不行才歇手。刘致台后来病逝,她和许曼云一起管孩子们的家事。刘家孩子成家立业,她还带孙辈。刘家子女结婚生子,她帮忙照顾小辈。2006年,她八十七岁时脑溢血发作,倒下后,六个孩子从各地赶回。有人带她去医院,有人找医生救治,有人守着喂饭擦身。医生见他们用心,也尽力医治。她躺几个月后醒来,但头脑不清,腿脚不行。小女儿辞职照顾她,每天帮翻身清洗,夜里哄睡。刘家其他孩子轮流来看,带水果喂她,或推轮椅晒太阳。她眼神模糊,但孩子们围着时,她伸手碰他们。 2015年,高玉清九十六岁生日,孩子们从各地回来给她过节。他们围坐,切蛋糕给她尝。她看着大家,脸上有笑容。这个家用余生回报她半生付出。高玉清的一生简单,她从乡村穷丫头到县城保姆,用双手守住一个家。刘致台夫妇对她好,她回报以忠诚。十年里,她不光管吃喝,还教孩子做人。孩子们长大后,说没她就没有今天。大儿子考上大学,二女儿学裁缝,三儿子参军,其他也各有出息。她不识字,却懂怎么护家。她的故事让人看到,爱不靠血缘,靠真心付出。 高玉清年轻时守寡,孩子夭折,她没再嫁,就留在刘家。婆家和娘家抛弃她,她在刘家找到归属。刘致台夫妇没把她当下人,许曼云像姐妹待她。这份平等,让她用心做事。1966年后,日子难,她卖镯子维持家计。野菜米糠成了主食,她让孩子们先吃饱。教育上,她虽不识字,但督促他们学习。孩子们回忆,她晚上缝鞋,灯油没了摸黑干。生病时,她守夜不睡。从不让自己饿着孩子们。她教他们低调,避免麻烦。这十年,她头发白,身子垮,但孩子们健康成长。 回来后,刘致台夫妇拉她手谢,孩子们围她叫娘。这不是血缘,是恩情。刘家后来三代人,她带大七个孩子,包括孙辈。晚年脑溢血,她半瘫,孩子们轮流护理。小女儿全职照顾,其他人常来。她的故事流传,媒体报道过,公众感动。真情互动,不分主仆。她忘我付出,赢得尊重。许曼云子女赡养她十多年,如亲妈。她的经历告诉人,生活苦,但坚持有回报。平等相待,换来长久情谊。 高玉清没读过书,但她懂人情。进刘家后,她不卑不亢,做事靠谱。刘致台夫妇忙,她管家井井有条。孩子出生,她从喂奶到教走路,一手带大。1966年变故,她没走,扛起责任。十年,她省吃俭用,维持家计。挖野菜,洗衣服,补衣服,她样样做。孩子病了,她及时治。教育上,她教认字,督促功课。孩子们出息,她满足。1976年团圆,那一刻眼泪说明一切。她的付出,让家庭完整。 后续,高玉清继续帮忙,直到老。刘家孩子成家,她带孙子。2006年病倒,孩子们回报恩情。医院里,他们守着,喂饭擦身。她醒后,生活不便,他们耐心照顾。小女儿辞职,其他轮流来。2015年生日,他们聚齐,温馨过节。她的故事接地气,普通人也能懂。没大道理,就实打实付出。爱是行动,不是空话。她从被抛弃到被当亲人,靠的就是这份心。
女子42岁离了5次婚,父母嫌丢人将她赶出家门,开着破车四处流浪“我在等待有缘人
【6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