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服毒自尽的隆美尔将军,当时的他因为被希特勒所猜忌,为保全家人免受牵连,迫不得已服下了毒药,他死后希特勒授意媒体外宣称隆美尔是自然死亡,还为他举办国葬以掩人耳目。 隆美尔这人,打小就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料。早在一战那会儿,他还是个小中尉,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战术头脑。他把自己这些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步兵攻击》,巧了,这本书后来被一个叫希特勒的上等兵翻烂了。 希特勒上台后,对隆美尔的战术思想欣赏得不得了,觉得这哥们儿跟自己对脾气。于是,隆美尔的官运就跟坐了火箭似的,一路飙升。1940年打法国,他指挥的第七装甲师,愣是打出了“魔鬼之师”的名头,连德军总参谋部都觉得心惊肉跳,生怕他冲太快把自己给玩没了。 真正让他封神的,还是北非战场。当时意大利军队被英军打得找不着北,墨索里尼只好厚着脸皮找希特勒求援。希特勒就把隆美尔派了过去。隆美尔手里兵力不多,装备也算不上顶尖,可他硬是靠着各种虚虚实实的战术,把兵力数倍于己的英军耍得团团转。他让人用木板和帆布做了好多假坦克,在后面绑上树枝,让卡车拖着在沙漠里来回跑,尘土一起,漫天遍野,英国侦察机一看,嚯,德国人又来增援了!吓得赶紧后撤。就这么着,他带着他的非洲军团,在北非沙漠里打出了一连串的奇迹,“沙漠之狐”的威名响彻世界。连对手丘吉尔都忍不住在议会里感慨:“尽管我们在战场上是死敌,但这不妨碍我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那段时间,隆美尔可以说是希特勒最宠信的爱将,风光无限,直接被提拔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元帅。可也正是从这会儿开始,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慢慢变味了。北非的战事打到后来,德军的补给线被英国海军掐断,兵力、弹药、油料都跟不上。隆美尔再神,也变不出馒头和汽油。他开始意识到,这场仗再打下去,就是个无底洞。 于是,他开始跟希特勒顶牛。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还在地图上指点江山,要求部队“要么胜利,要么毁灭”,绝不后退一步。隆美尔直接站起来,当着所有人的面跟希特勒说:“我的元首,不切实际的命令只会把士兵们白白葬送在沙漠里。”这话把希特勒气得够呛,当场就咆哮着让他滚出会议室。从那一刻起,猜忌的种子就算埋下了。希特勒需要的是一个无条件服从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还敢当面质疑他的将军。 最终,北非战败,隆美尔被调回欧洲,负责修筑“大西洋壁垒”,防备盟军登陆。可他心里清楚,德国的气数快尽了。尤其是诺曼底登陆后,眼看着盟军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他多次劝说希特勒,希望能在西线和谈,避免德国被东西夹击,彻底毁灭。可那时候的希特勒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著名的“7月20日密谋案”。一群德国军官实在看不下去希特勒把国家往火坑里推,就策划了刺杀行动。这事儿隆美尔到底参与了多深,到现在还是个谜。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他知道有这么个小团体,也同意必须想办法结束战争,但他本人并不同意刺杀希特勒这种极端的方式。他觉得,一个死掉的希特勒,可能会变成一个被神化的“殉道者”,反而更麻烦。 可不管他怎么想,刺杀失败后,盖世太保开始疯狂抓人。在严刑拷打之下,有被捕的密谋成员供出了隆美尔的名字。这一下,正中希特勒下怀。他早就看隆美尔不顺眼了,这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除掉他的理由。 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因为在前线视察时座车被盟军飞机扫射,受了重伤,正在家里养病。那天下午,两个将军来到了他家,说是代表元首来看望他。寒暄几句后,他们拿出了一个毒药瓶,把选择题摆在了隆美尔面前:要么,体面地“因伤病去世”,国家会为你举行国葬,家人也能得到元帅的抚恤金;要么,被押往柏林,接受叛国罪的审判,下场如何,家人会受到怎样的牵连,你自己掂量。 这是一个根本没得选的选择题。隆美尔平静地告别了妻子和儿子,穿上他那身笔挺的军装,跟着那两个将军走出了家门。在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他服下了毒药。十几分钟后,一代名将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一生追求军人的荣誉,到头来,却只能用一种最不光彩的方式,来换取家人和部下的安全,以及自己身后那点虚假的“荣誉”。希特勒的算盘打得精明,他知道隆美尔在德国人民心中的地位,直接公开处决他,会引起巨大的震动。所以,一场盛大的国葬,一场精心编排的谎言,成了掩盖这桩丑闻的最好道具。 说到底,隆美尔的悲剧,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德国人的缩影。他们被一个疯子绑上战车,个人的才华、勇气和忠诚,最终都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当他们幡然醒悟,想要跳车时,却发现已经身不由己,最终只能随着这辆失控的战车一同坠入深渊。隆美尔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战争的荒谬和独裁统治下人性的扭曲。
这是1988年,被软禁长达33年之久的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重获自由后,与夫人拍摄的
【42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