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灭亡?因为苏联从建国时就是把全国的财富视为一个政党的财富,并且政党政府享有各种特权,随意支配国家财富,各种特权就是对普通人民的掠夺。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降下,苏联—这个曾经横跨欧亚、拥有核武与太空技术的超级大国,像一块巨石掉进湖底,无声无息地沉了下去。 更出人意料的是,1700万平方公里上的人民,没有哭喊、没有抗争,只是平静地看着它消失。 一个国家怎么能就这么“悄悄死去”?背后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不是被外敌打败,而是被自己掏空。 掏空它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个从建国起就吃着“特供饭”的政党系统。、 苏联的特权制度不是后来才滋生的“毒瘤”,而是从一开始就长在骨头里的“基因缺陷”。 1923年,列宁刚刚退居二线,斯大林还在积蓄权力之际,党内通过了两份决议:《关于任命制》和《关于登记分配工作》。 听起来像是人事管理的正常文件,实则是为“名录制度”打好了地基。 什么是“名录制度”?简单说,就是一张谁能当官的名单,全国几万个关键岗位,由上级党委直接任命,最顶级的三千多个职位,必须由斯大林本人亲自审核。 这个制度表面上是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混乱,但它真正做的,是把“忠诚”摆在了“能力”的前面,把“听话”当成了“升官”的通行证。 只要你进了这个名录,哪怕能力平平,也能一路升迁,享受令人眼红的待遇。 而对普通人来说,哪怕你再努力,也永远进不了这张名单,这种“圈内人”的游戏,直接把全国划成了两种人:有资格分享国家财富的精英,和只能为他们打工的普通人。 说苏联是“全民所有制”,可实际上,国家的财富早就被“少数人”暗中分走了。 在档案馆解密文件中,有一项叫“钱袋制度”的东西,听起来像个代号,实则就是赤裸裸的特权分红。 每月一到,名录里的高级干部就能收到一个密封信封,里面装着一大笔现金,这笔钱既不纳税,也不上账,完全脱离财政监督。 你看到的工资单上,也许只差几百卢布,但实际收入差距能达到30倍甚至50倍,普通工人靠粮票排队买白菜,他们则在“百事可乐商店”里挑进口果酱和法国香水。 这还没完,特供商店、专用别墅、医疗绿通、度假疗养,这些福利不是写在宪法里的,而是默认的“圈内规矩”。 苏联表面上是一个阶级消亡的社会主义国度,实则是被划分为两个世界的“分层社会”,一个是公开的、贫困的、讲理想的,另一个是隐秘的、富裕的、讲关系的。 更讽刺的是,这种分裂是由一个声称“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制造出来的,久而久之,人民的眼睛越来越亮,心却越来越冷。 他们不再相信宣传画里的“英雄工人”,而是觉得:“反正政党就是一小撮人自己过好日子的工具。”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特权已经不再是秘密,而是“默认配置”,名录制度的成员越来越多,特供资源越来越宽泛,整个系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分配网络,谁要是想动它,必然会遭遇“系统性抵抗”。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推动“改革”,挽回经济颓势,他喊出了“公开性”和“重建”的口号,想让苏联回到“人民至上”的轨道。 但问题是,他要改革的是一个从上到下都习惯了特权的体系,而这些人不愿意动自己的饭碗。 更可怕的是,在苏联即将解体的前夜,体制内的精英们开始悄悄“自保”。 他们不再想着怎么救国,而是琢磨怎么“合法”地把国家的资产变成自己的财产,于是,电厂、矿山、银行、石油公司,在解体前后被“内部人”迅速瓜分。 这些人后来成了新俄罗斯的寡头,开私人飞机、住亿万豪宅,而他们的第一桶金,正是从苏联人民的“全民财富”里挖出来的。 《新华社》就曾报道指出:“苏联精英的蜕变,是导致其灭亡的内部重要因素之一。”说白了,苏联不是被改革打垮的,而是被自己人“卖掉”的。 1991年12月,叶利钦宣布苏共非法,苏联正式寿终正寝。 街头没有大规模抗议,也没人举着红旗冲进克宫,这种“集体冷漠”,才是最致命的信号,几十年特权体制下,政党早已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民众对这个国家已经没有归属感。 “这个国家的命运,跟我无关。”这是当时很多苏联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一个原本声称“由人民建立”的国家,最后却成了少数人自肥的工具,人民不再为它流泪,是因为它早就不再代表人民。 从1923年的那两份决议算起,苏联用了68年时间,把一个“人民国家”变成了“特权俱乐部”,最终,它没有倒在战场上,而是倒在了人民的沉默中。 官方信源: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苏联为什么灭亡?因为苏联从建国时就是把全国的财富视为一个政党的财富,并且政党政府
老阿七说史
2025-09-10 11:3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