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被转业,从高级军官降级为普通岗位,抵达沈阳的那

历史拾遗者 2025-09-08 22:31:35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被转业,从高级军官降级为普通岗位,抵达沈阳的那一刻,他的心里百感交集…… 。 孙玉国1941年8月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当地政府援助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冶金机械厂担任工人。那里他每天操作机器,参与组装大型设备,逐步掌握工业生产技能。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习惯。1961年9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炮兵战士。入伍后接受严格训练,1963年12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调到黑龙江边防地区工作,驻守哨所,巡逻边境线。 在黑龙江边防站,孙玉国从战士逐步升到站长。1969年3月,作为饶河边防站站长,他指挥部队参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3月2日,苏军出动装甲车和步兵进攻,他下令还击,战斗持续一个多小时,击退敌方。3月15日,苏军再次进攻,他率队坚守阵地,摧毁多辆坦克和装甲车,缴获一辆T-62坦克。战后,中央军委于1969年7月30日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他的连队获集体一等功。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领导人接见。 1982年11月18日,孙玉国因犯错误受到处分,被免去军职,按正团职转业,分配到沈阳军区后勤部下属兵工厂担任副厂长。从军区副司令员降到普通岗位,他面对全新环境。工厂位于沈阳郊区,住所距离有十几公里,每天早起赶车上班,晚上返回。离开军事领域,转向工厂管理,他开始学习生产经营知识。过去指挥部队经验丰富,现在需适应车间流程。分配到副厂长职位,组织对他能力仍有认可,但转变巨大。 转业后孙玉国首次上班前一夜,几乎未合眼,直到天亮起身,坐公交车去工厂。车停大门前,他走入厂区。员工扛工具走向车间,没人围观。他穿过厂区,到办公室,几名工作人员已布置好桌椅,笑着打招呼。一人递热水杯,另一人问布置是否合适。墙上挂工厂标语,桌上摆笔墨文件。他坐下后翻开资料,询问生产情况。从那天起,他融入日常事务,参加工人会议,巡视车间,组织领导层学习。 在兵工厂工作几年,孙玉国处理多项实际问题,如协调18名老工人家属农转非户籍,到相关部门递材料,跑腿多次,最终落实。改善住房分配时,他查看宿舍现场,丈量面积,调整方案,让职工住进新房。子女就业方面,他组织招聘会,审查简历,帮助安置。这些事务让他每天奔波办公室和车间,拿着笔记本记录问题,晚上加班整理报告。组织认可他的成绩,1983年3月至1993年2月,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7446工厂第二厂长。 在7446工厂,孙玉国协调生产链条,监督质量检验,工厂规模逐步扩大。1988年,该厂效益下降,一度工资发不出。他四处奔走,三个月努力稳定人心,恢复生产,获上级和工人称赞。1993年,他调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经贸局进出口部,负责外贸工作。学习相关法规,参加谈判会议,签署合同,推动进出口业务发展。在办公室翻阅文件,拨打电话联系供应商,偶尔出差到边境口岸,检查货物装卸。一年创千万元利润。 孙玉国在经贸局任职到1998年退休,享受副师级转业干部待遇。退休后,他与妻子和一对儿女过养老生活,每天早起散步,在公园看报,偶尔与老战友聚会,回忆边防经历。2002年,他远赴珍宝岛,到烈士陵园祭奠战友,向墓碑鞠躬,捧鲜花放置碑前,站立良久。这段从军官到工厂干部的经历,成为他生命重要部分。他不后悔转业,视这段为宝贵回忆。

0 阅读:0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