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

历史趣闻社 2025-09-08 07:57:59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话说这个发明者叫原昌宏,从小对电子玩意儿感兴趣,上大学选了法政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1980年毕业直接进了电装公司,这家是丰田的零部件供应商。他一开始干的活儿是开发条码扫描器,那时候工厂里到处是条码,可条码太老套,只能存20来个字符,零部件信息塞不下,工人得反复扫好几遍,效率低得要命。原昌宏每天盯着生产线,看工人弯腰扫描那些窄条标签,就琢磨怎么改进。1980年代,他参与光学字符识别设备的升级,慢慢积累经验。到1992年,上头给他任务,解决条码容量小的问题。他拉了个小团队,就俩人,开始实验各种图案设计。灵感居然来自午饭时玩的围棋,棋盘上的黑白格子让他想到矩阵编码。团队反复测试代码的耐脏能力,确保就算30%损坏还能读出来。几个月下来,他们定型了方形图案,能存4296字符,比条码强250倍。1994年,这东西正式推出,原昌宏在公司演示时,用设备一扫,屏幕就蹦出完整数据。 原昌宏发明二维码后,没觉得这是啥大不了的事儿,就当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他跟公司高层说,这技术太基础,迟早过时,不用收专利费。电装最终注册了商标,但把核心技术免费开放,让大家随便用。他自己继续干别的项目,偶尔跟同事闲聊时,还强调二维码只是过渡品。几年过去,这种代码在日本汽车厂流行开,工人扫箱子上的方块,就能快速查产地规格。可原昌宏没把这当宝贝,觉得射频识别啥的更高级。时间拉到2014年,他快退休了,在欧洲发明奖现场接采访,记者问二维码前景,他直说这玩意儿顶多再活10年,会被淘汰。那时候二维码已在全球传开,尤其在中国火爆。他没想到自己看不上的发明,在别国玩得风生水起。中国工程师王越2005年在日本医院见识到二维码管病人记录,回国就想推广。但当时中国互联网刚起步,网民才1亿多,智能手机没普及,没人鸟这东西。王越没死心,在小范围内推。直到2012年,移动网用户蹿到4.2亿,机会来了。中国移动和媒体公司在超市试点,顾客扫码查商品详情,慢慢吸引人。 如果电装当年收专利费,中国得哭着给钱。二维码在支付规模巨大,每天数亿次扫描,交易额上万亿。估算下来,要是收费,中国每年至少付50亿许可费。这钱从移动支付、物流、营销抽成,企业得定期汇款,拖累本土创新。可电装不收费,二维码成公共资源,中国企业自由开发,避免经济压力。汉信码注册进一步护住标准,用户在高铁站扫码买票,闸机放行。原昌宏的开放决定间接推全球采用,中国本土化抓住机遇,融入生活。二维码解决假币问题,商家扫用户手机图案,资金即时到账。物流仓库叉车扫货箱读追踪,输送带加速。餐厅服务员引导扫菜单下单,厨房打订单。共享单车印车身码,用户扫解锁,铃响骑走。菜市场用户扫摊位码,转账拎菜走。公园扫充电宝码,端口弹出。工厂技工扫设备指南,取扳手修。 二维码在中国融入各种领域,用户在商场扫促销码领折扣。原昌宏的选择让技术免费流通,他没赚大钱,继续在电装干工程主管,到退休。他能手动解码图案,在访谈现场几秒口述内容。二维码保持强势,在支付、信息共享占主导。尽管射频识别新技术冒头,二维码地位稳固,可能跟其他技术融合。原昌宏还在开发彩色二维码,能存更多数据,包括短视频。医疗应用上,他想存X光、心电图,灾区扫码快速诊断。矩形微型二维码已出,适合小空间。全球用二维码上币,荷兰铸币厂2011年发二维码银币,链接网站。尼日利亚央行2014年百元钞印二维码,讲历史。俄罗斯2015年纸币二维码记事件。中国火车票2010年起用二维码。忠诚程序用二维码,扫收据领积分。墓碑上二维码链接逝者生平,日本2008年先试。乌拉圭2014年犹太公墓跟进。杂志广告用二维码增617%用量。加密二维码出,部分数据需专用扫描器读,防伪票务用。

0 阅读:0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