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东莞市殡仪馆内送来了一具已经开始发臭的女尸。火化工人何亚胜正准备把她推进炉子里火化,却惊讶的看到女尸的手动了一下,“妈耶,诈尸了!” 何亚胜出生在1972年的广东农村家庭,因为家境一般,早早就辍学出来打工。他在东莞市殡仪馆干了几年收殓工,那时候才23岁,每天接触各种遗体,工作内容包括检查登记和准备火化。他需要穿防护服,戴手套,处理那些从街头或医院送来的无名尸。陈翠菊则是1977年生在贵州榕江县的苗族村寨,那里山多地少,家里靠种玉米和养猪过日子。她小时候就帮父母干农活,挖红薯放牛,读完小学没再上学。1995年春天,她18岁,跟同乡坐两天绿皮火车南下东莞,进了一家电子厂做装配工。流水线上每天站十几个小时,重复插零件,工资低但够寄回家补贴父母和弟妹。厂里环境差,噪音大,她很快水土不服,经常拉肚子,但为了不丢饭碗硬扛着。 东莞这个地方在90年代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多,陈翠菊就是其中一员。她从贵州老家出来,本想赚点钱改善家庭,谁知身体扛不住。厂里要求严,上厕所都得登记,她胃疼忍了半个月,终于在包装车间栽倒。厂方直接开除她,没给安置费,她就这样流落街头。没钱没地方住,只能捡垃圾桶里的剩饭充饥,下雨天钻桥洞避雨。长期营养不良加上感染,她越来越虚弱,最终晕倒在建筑工地边上。民工发现时以为是醉汉,天亮才报警。警方检查没身份证明,法医简单检验认定死亡三天,就作为无名尸送去殡仪馆。这类事在当时打工潮中不算少见,很多年轻人南下淘金,却因病或意外落得这般下场。 1995年7月27日中午,殡仪馆火化车间收到这具女尸。何亚胜按流程核对表格,确认无误准备推进炉子。他注意到尸体右手食指轻微抽动,赶紧拉回车子探脉,摸到一丝跳动。同事围上来检查,眼球对光有反应,喉部有微弱动静。馆里赶紧叫救护车送去市人民医院。急诊医生先疑是玩笑,但仪器显示心跳微弱,血氧低。抢救室连上监护,输液插管,诊断重度脱水、酸中毒、多器官衰竭。护士每小时记录数据,调整药物。她在重症室躺了7天,指标慢慢改善,第8天血氧升到90。派出所登报寻人,第10天贵州村长来电,确认是寨子女孩陈翠菊,半年没消息。照片传回,她母亲在地里干活看到,当场晕倒。父亲卖猪凑路费,坐两天火车赶到医院。 医院治疗持续80天,减免全部费用,还组织职工捐款。一名护工每天带鸡汤喂她,说看着像自家闺女。其他病人家属也偷偷放奶粉麦乳精在窗台。陈翠菊下地时,身体虽虚但意识清楚。她讲起三个月前在厂里生病被辞,流浪捡食的经历。媒体报道后,殡仪馆获多面锦旗,上级推广何亚胜的工作方法,强调仔细检查避免失误。这事在当地传开,很多人议论医疗条件和打工者生存难。陈翠菊出院拿800元路费,回贵州休养。但命运转折在三个月后,汕头画家陈仲濂看报找到她,决定收为学生。 陈仲濂是留法归国教授,在画室腾出阁楼教她调颜料。她白天擦画具挣生活费,晚上临摹到半夜,手从握工具转为拿笔,起初抖得厉害。三年过去,她的《重生》系列在省美展拿银奖,颁奖设在当年救她的医院礼堂。这系列画反映从死亡到新生的经历,用色大胆,线条粗犷,体现底层打工者的韧劲。陈翠菊后来在珠海开个人美术馆,入口挂一幅未完肖像,轮廓像穿防护服的男子,下面标“1995.8.3”。每年清明她带新作去东莞殡仪馆,何亚胜升副馆长,两人泡茶聊海外展事。
1995年,东莞市殡仪馆内送来了一具已经开始发臭的女尸。火化工人何亚胜正准备把她
历史趣闻社
2025-09-08 07:25:51
0
阅读:62
Jason
不是说九月一日以后必须标识AI文吗?哪里标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