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中国,并大面积种植,泛滥成灾后差点导致我国农作物绝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7 23:39:14

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中国,并大面积种植,泛滥成灾后差点导致我国农作物绝收,相关部门耗资2亿,都拿它没办法,万万没想到,这么难缠的植物,最终竟然被一小虫子消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九十年前,日本侵略者带着战马踏上中国土地,他们从南美引进了一种名叫水花生的植物,用来当饲料,这种植物的学名叫空心莲子草,原产巴西,生命力极其旺盛,只要一点点茎段落入水中,就能迅速生根发芽,蔓延成片,原本只是为饲养战马而引进,没想到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演变成一场漫长而艰难的生态灾难。   最初的几十年里,水花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物资紧张,农村更是普遍缺乏牲畜饲料,正因为水花生生长迅速、产量高、适应力强,很多地方开始主动种植这种植物,用来喂猪养牛,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这种绿油油的植物一度被视为“救命草”,甚至在极端时期,人们还尝试将它作为蔬菜来对付饥饿,尤其是在南方的养殖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水花生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水花生的“真实身份”逐渐暴露,这种植物不仅蔓延速度惊人,而且会大量吸收水中氧气,遮挡阳光,导致原本清澈的湖泊和池塘变成一片死水,鱼虾大量死亡,原本依靠水产养殖为生的农民们损失惨重,在陆地上,水花生的根系密集而强壮,与农作物争抢水分和养分,导致稻田、甘薯田等收成大幅下降,到了八十年代,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份被水花生严重侵扰,年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治理水花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一开始,各地纷纷组织人工清除,农民们成群结队,拿着镰刀、锄头,蹚进水塘、下到沟渠,割草、拔根、装袋、运走,忙得汗流浃背,可惜,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立竿见影,却治标不治本,水花生的茎节非常容易断裂,只要断下来的一段残茎落到水里,就能重新长成一大片,每一次清理,反而成了它扩散的机会。   后来,又尝试了机械粉碎,大型机器开进湖泊,把水花生搅得稀碎,试图一劳永逸地清除干净,然而这种方法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碎片随水漂流四散,到了来年春天,新的植株又疯长起来,比前一年还要密集,尝试过化学药剂除草,也遭遇了尴尬局面,虽然水花生确实枯萎了,但水里的鱼、虾、水草也跟着遭殃,农田灌溉水也被污染,得不偿失。   就在治理陷入僵局之时,研究者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湖北农业科学院的李明山多年来一直研究水花生,他在洪湖周边建立了多个观察点,记录下这植物的各项生长数据,发现水花生的繁殖能力之强,远超想象,而另一位关键人物张晓红,则从昆虫学角度寻找破解之道,她查阅南美地区的生态资料时注意到,水花生在原产地并未泛滥成灾,叶片上布满虫洞,生长受到明显压制。   顺藤摸瓜后,研究团队锁定了一种专门以水花生为食的小甲虫——水花生叶甲,成虫喜欢啃食叶片,幼虫钻进茎秆吸食营养,偏偏对其他植物毫无兴趣,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安全性评估,2010年前后,湖北的几个重灾区开始尝试投放这种昆虫,工作人员将装有甲虫的网袋放进水面,虫子很快适应环境,开始大快朵颐,原本密不透风的水花生层层叠叠,短短数周后就出现了一个个被啃穿的“天窗”,阳光重新洒进水中,沉寂多年的鱼虾群又游了回来。   这一治理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环保高效,没有污染,没有副作用,也不需要反复投入大量人力,随着时间推移,洪湖的水体逐渐恢复生机,水花生的覆盖面积明显缩减,渔民、养殖户的收入也慢慢回到正轨,李明山和张晓红的研究成果,于201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认可。   不过,叶甲虫虽然是控制水花生的利器,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们怕冷,江南冬天湿冷的气候会影响虫群越冬,为了维持防治效果,研究人员在重庆等地建立了温室环境,人工帮助虫子安全度过寒冬,每年春天,再将新的虫群投放到重点水域,维持生态平衡。   而在治理之外,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转敌为友”,既然水花生生长迅速、产量惊人,能不能利用它的优势,变废为宝?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将其晒干后发酵,做成牲畜饲料;有的单位提取其中的生物碱,开发天然除虫剂;还有企业建立起完整的加工产业链,将清理下来的水花生制成绿肥、药材原料等,实现资源再利用。   水花生的故事,其实远不只是一个植物泛滥的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盲目与短视,起初引进它,是为了临时缓解饲料危机;后来主动种植,是为了提升养殖效率;等到麻烦出现,才发现想要清除它的代价远比养它高得多,随着全球化加速,这样的教训并不罕见,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亚洲鲤鱼……每一种外来物种的入侵都是一次生态危机的爆发点。   信息来源:人民网《十大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