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省以后不要说收复了,也不要说回归了,因为根据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1945年就从日本手里收复了台湾省,我们现在和台湾省要解决的是内务问题。 1945年10月25日的台北公会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当陈仪将军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日本投降时,广场上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民众,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五十年殖民阴霾散去后最真实的写照。 这一刻不是回归的起点,而是收复的完成——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庄严约定,日本窃取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国际法理早已为台湾的归属盖棺定论。那些试图将1945年模糊为“回归”的说法,其实悄悄抹杀了中华民族浴血抗战换来的法律成果。 翻开历史的卷轴,台湾与大陆的羁绊远比想象中深邃。公元230年,东吴船队劈波斩浪抵达夷州,卫温将军带回的不仅是异域风物,更是中央政权对这片土地的最早管辖印记。 隋唐年间,朝廷使者多次踏足流求,宋元时期更将台湾纳入海防版图,这些零星却坚实的足迹,像散落的珍珠,串起了两岸同根同源的证据链。 地理上,台湾静静倚靠在东南大陆架上,西隔浅浅海峡与福建相望,东临浩瀚太平洋,这种天然的血脉相连,让任何分割的企图都显得荒诞。1895年《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台湾民众便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悲壮宣言,向世界宣告了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决心。 二战的硝烟散尽后,台湾的法律地位早已清晰如镜。1945年10月25日那场受降典礼,不仅是军事程序的终结,更是国际秩序的确认——日本无条件投降意味着其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法律属性从未中断。 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至今在提及台湾时,始终使用“中国台湾省”这一唯一称谓,这不是外交辞令的妥协,而是对战后国际安排最直白的尊重。 王毅外长在两会记者会上掷地有声的表态,恰恰戳穿了某些势力试图篡改历史叙事的把戏:挑战联大第2758号决议,本质是在动摇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 如今横亘在两岸之间的,从来不是领土归属的悬疑,而是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遗憾。当外交场合反复强调“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时,国际社会听到的不仅是法理宣示,更是对解决内务问题的路径提示。 那些将台湾问题包装成“国际争端”的杂音,在历史档案和现行法律面前终究苍白无力。 从三国卫温的船帆到1945年受降的旗帜,从地理板块的契合到法理文书的铁证,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台湾省早已是中国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现在需要的是一家人如何坐下来,把家务事理顺。 或许该换个更务实的视角了——当联合国文件上“中国台湾省”的字样清晰可见时,我们真正要讨论的,从来不是收复或回归,而是如何让这个离家多年的孩子,真正感受到家的温度。
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邱毅:大部分台湾头脑清楚的人,都建议大陆如果真的要解放台湾、统
【317评论】【1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