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年,诸葛亮退兵了,张郃说穷寇莫追,司马懿不许,下令张郃追杀诸葛亮。在司马懿强行要求之下,张郃无奈只得答应,结果在木门道中伏,万箭穿心而死。司马懿为何偏要张郃追杀诸葛亮?他猜不到诸葛亮有伏兵吗? 祁山脚下的魏军大营里,气氛有些压抑。蜀汉的军队已经拔寨退兵好几天了,像潮水一样退得干干净净,只留下空荡荡的营垒和满地狼藉。探马一批批回来,报的都是同一个消息:诸葛亮真的撤了,看方向是退回汉中去了。 中军大帐里,司马懿坐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下面站着几位将领,其中最显眼的是车骑将军张郃。张郃是老将了,从曹操时代就开始打仗,经验丰富,脾气也直。 他冲着司马懿一拱手,声音洪亮:“大都督,蜀军已退,粮尽兵疲,乃是真退。兵法云‘穷寇莫追’,归师勿遏。诸葛亮善于用兵,撤退必定设有埋伏,我们若去追,恐怕正中他的诡计。” 其他几个将领也纷纷点头,觉得张郃说得在理。诸葛亮这次北伐,虽然没取得大进展,但也没吃亏,撤退井然有序,一点都不乱。追打这样的军队,风险太大。 司马懿抬起眼皮看了看张郃,脸上没什么表情。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当然知道诸葛亮撤退不可能不留后手,那木门道地势险要,两边都是高山,最适合设埋伏。去追,十有八九要吃亏。但是,他有必须追的理由。 首先,朝廷那边压力大。皇帝曹叡和朝中大臣们可不懂前线这些弯弯绕绕。他们看到的是诸葛亮来了,打了几仗,现在又大摇大摆地走了。你司马懿手握重兵,一仗没打,眼睁睁看着敌人来去自如,这怎么说得过去?如果不表示一下,朝里那些闲话就能把他淹死。他必须做出一个“全力追击”的姿态,哪怕只是做做样子。 其次,这也是做给手下这些将领看的。魏军内部派系复杂,很多将领求战心切,觉得司马懿太谨慎,甚至有人在背后说他畏蜀如虎。如果这次连追都不追,直接放诸葛亮回去,恐怕难以服众,以后更不好带兵。他必须下令追,而且要派大将去追,这样才能堵住众人的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张郃本人。张郃是魏国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但他并不是司马懿的嫡系。他是曹操时代的老将,资历比司马懿还老,对司马懿这个“后起之秀”担任统帅,心里未必完全服气。司马懿需要彻底掌控魏军,就不能允许这样一个功高望重又可能不听调遣的老将存在。张郃,成了他篡魏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如果追击成功,那是他司马懿指挥有功;如果追击失败,损兵折将,那正好借诸葛亮之手,除掉这个不太听话的老将,还能把责任推给诸葛亮。怎么算,他都不亏。 司马懿打定主意,脸色一沉,对张郃说:“张将军此言差矣。陛下让我们拥守雍凉,责任重大。如今蜀寇远来,劳师动众,如今粮尽退兵,正是我军乘胜追击,大创敌军的好时机,岂能坐视他们来去自如?若不追击,如何向朝廷交代?将军不必多言,即刻领兵追击!” 张郃一听就急了,脖子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大都督!诸葛亮撤退,必有准备!那木门道地形险恶,极易设伏,我军前去,凶多吉少啊!还请都督三思!” 司马懿猛地一拍桌子,喝道:“张郃!你是在违抗军令吗?我意已决,你速带本部兵马,并调拨骑兵,立即出发追击!不得有误!” 军令如山。张郃看着司马懿冰冷的眼神,知道再争下去也没用,反而可能被安上个违抗军令的罪名。他心里一片冰凉,重重一抱拳,咬牙道:“末将…遵命!”说完,转身大步走出营帐。 点齐兵马,张郃带着队伍朝着蜀军撤退的方向追去。一路上,他格外小心,派了大量斥候在前方探路。越是靠近木门道,他心里的不祥预感就越强烈。那地方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心慌。 果然,前锋部队刚进入木门道峡谷,就听见一阵梆子响,两边山头上突然冒出无数蜀军士兵,箭矢像下雨一样射下来,滚木礌石轰隆隆地往下砸。魏军队伍一下子就被截成几段,乱成一团,根本施展不开。 张郃一看,果然中计了!他一边大声呼喊组织抵抗,一边试图后退。但峡谷狭窄,人马拥挤,根本退不出去。乱军之中,一支弩箭疾射而来,正中他的右腿。他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还没等他爬起来,更多的箭矢密集地射向他所在的位置… 消息很快传回魏军大营:张郃将军在木门道遭遇蜀军埋伏,力战殉国,所部损失惨重。 帐内众将听到这个消息,无不失色,有些人偷偷看向司马懿。司马懿脸上露出悲痛和震惊的表情,捶胸顿足道:“是我之过!悔不听张将军之言,致有此败!痛失国家栋梁啊!”他表演得十分逼真,甚至当众流下了几滴眼泪。 但私下里,司马懿的目的全都达到了。他通过“坚决追击”的姿态,回应了朝廷可能的质疑;他通过牺牲张郃,震慑了军中那些可能不服他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张郃,已经被清除。从此,魏国西线军队里,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司马懿的绝对权威。 诸葛亮用一场漂亮的伏击,除掉了魏国一员顶尖大将;而司马懿,则借着诸葛亮的手,完成了一次内部权力的巩固。木门道的箭雨,射死了张郃,也射出了一个更加冷酷的司马懿。
231年,诸葛亮退兵了,张郃说穷寇莫追,司马懿不许,下令张郃追杀诸葛亮。在司马懿
肖龙奇闻
2025-09-07 17:16:35
0
阅读:59
奇 点
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