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吨大飞机迫降我国新疆,500名专家立马赶来,研究90天成果惊人。 马凤山1929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农村,从小接触机械设备,1949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后转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1952年毕业就进入航空工业,从基层干起,参与各种飞机设计。1959年他30岁时负责轰-6飞机设计,协调结构和系统部分,亲自检查零件精度,推动项目完成。1967年他加入轰-6投放核武试验,监督改装过程,优化飞机性能。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为后来大型客机项目打下基础。1970年国家启动大飞机研制,他调到上海当运-10总设计师,负责整体方案,从图纸到原型一步步推进,强调自主部件和结构强度。他组织团队分工,主持会议调整参数,确保设计符合生产实际。他的工作风格注重细节,经常走访车间指导工人操作机床。这让他在航空界脱颖而出,成为关键人物。 程不时1930年出生在湖南醴陵,1951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成绩拔尖。毕业后进航空工业局,从事设计教学和研究,负责多项军用飞机任务。60年代他主管歼-6、歼教-6和歼-7设计,用计算工具推导空气动力公式,指导模型测试。1956年他26岁就当第一飞机设计室总体组组长,从图纸到样机全程把控,测试飞行稳定性。1971年他调上海加入运-10,当副总设计师,专注气动和系统集成,提出改进方案,用模拟方法优化翼型。和马凤山搭档,他管技术细节,马凤山控大局,两人审阅报告,讨论集成问题,推动项目高效运行。他们的合作模式简单实用,避免了很多弯路,让团队保持高效率。 1971年12月19日,巴基斯坦航空一架波音707-340C货机从卡拉奇飞往中国东部,途中出机械故障,飞行员联系中国空管,请求降落乌鲁木齐机场。飞机重161吨,搭载5人,天气恶劣导致冲出跑道,机头变形翼断但无伤亡。巴方鉴于两国关系好,把残骸赠给中国。这飞机技术先进,涡扇发动机和合金结构对中国大飞机研发正合适。中国从32个单位抽500名专家赶去,包括结构和材料工程师。他们带工具测量记录,气温零下20度坚持拆解。先拆发动机舱,测量叶片尺寸绘图;再拆机翼,记录铆钉和厚度;检查驾驶舱电路和液压管。工作90天,每天轮班,一组测机身曲线,一组查起落架。样品运回实验室观察金属强度,收集气动参数和集成经验。和巴方交流维修资料,克服高原问题,获取关键数据,为运-10设计铺路。 研究数据回上海后,运-10项目提速。1972年团队审方案,调气动布局和系统。1975年图纸完工,车间焊接机身安装支架。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四发喷气机载客178人,航程超8000公里,标志突破。之后试飞多地,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拉萨,验证高原性能。从首飞到1984年,130多起落170多小时,积累数据融入后续。马凤山1985年后转其他任务,指导设计审报告。1990年4月他61岁在上海病逝,骨灰放龙华公墓,旁有运-10样机。程不时退休写回忆录,整理笔记记歼机和客机过程。2018年88岁在北京逝世。两人贡献大,运-10技术进C919,推动航空进步。 这个事件对中国航空工业影响深远,本来技术封锁下,我们靠自己摸索,但这架波音707残骸像及时雨,带来现成样本。专家们拆解不光学结构,还懂了系统怎么连,怎么抗疲劳。这90天成果直接帮运-10避开很多坑,缩短研发周期。想想看,那时候设备简陋,高原环境苦,但他们硬扛下来,数据一笔笔记,成了宝贵财富。巴基斯坦这礼物不小,促进两国合作,也让中国大飞机从零起步。运-10虽后来调整,但经验没白费,现在C919飞国际线,就有当年影子。马凤山和程不时这种老一辈工程师,专注技术不张扬,值得学。
161吨大飞机迫降我国新疆,500名专家立马赶来,研究90天成果惊人。 马凤山
诸葛利剑
2025-09-07 16:22: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