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究竟狠到什么程度? 在那个特殊的“九三阅兵日”,德国放出狠话,说解决俄乌冲突的办法,就是彻底抽干俄罗斯的能源命脉。这可不是随便喊喊的口号,背后是一整套已经开动的、系统性的战略机器。 这棋下得是真狠,而且是对自己狠,这步棋不是头脑发热,而是被地缘政治的巨大压力逼到墙角后,经过反复盘算才走出的一条险路,德国的目标很明确:夺回主动权,彻底摆脱那个曾经让自己动弹不得的能源枷锁。 要知道在冲突之前,德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都得看俄罗斯的脸色,北溪管道一停,整个德国经济都感觉要喘不过气来,但德国没犹豫,果断砍掉了“北溪2号”项目,扭头就去找新的卖家。 从挪威到卡塔尔,再到美国和加拿大,德国的能源采购团跑遍了全球,更惊人的是他们的基建速度,威廉港那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硬是在200天内拔地而起,这效率让全球能源界都看呆了,德国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再受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制约了。 光自己脱钩还不够,德国还要拉着整个欧盟一起干,他们不仅推动了欧盟范围内的禁令,提议冻结俄罗斯在欧盟的资产,还牵头搞出了一个绝妙的“价格上限”规则。 这个规则直接拿捏住了俄罗斯的软肋,规定卖给别人的原油,价格一旦超过每桶60美元,就别想用欧盟的油轮和保险,要知道全球八成的油轮保险市场都在欧盟手里,这一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只能折价卖给印度和中国,价格差不多是每桶55美元,每天的收入损失高达1.2亿美元。 对外出招的同时,德国对自己内部的传统产业也动了一场“外科手术”,政府认准了一个死理:今天不承受转型的阵痛,明天就要面临生存的绝境。 曾经为德国贡献近三成电力的鲁尔区煤电厂,被计划在2024年底前关掉近一半,这意味着当地依赖这个行业生存的12万工人,要么失业,要么就得另谋出路。 汽车行业同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政府强制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在2023年把电动化的投资额直接翻了三倍,干到300亿欧元,同时还砍掉了四成的燃油车产能。 宝马在慕尼黑的工厂,花了三个月就把生产V8发动机的生产线,改造成了组装电动车电池的。那些干了一辈子内燃机的老员工,要么去学新技能,要么就只能转岗,这场剧变让德国汽车业在2023年产值蒸发了80亿欧元。 这种阵痛也传导到了每个普通人身上,2023年的冬天,天然气价格飙到每立方米1.5欧元,是2021年的三倍,普通家庭的取暖费直接翻了一番,民众的不满声此起彼伏。 但德国政府没搞大水漫灌式的补贴,而是玩起了“精准”的奖惩游戏,低收入家庭能拿到50%的取暖补贴,而高收入家庭最多只能拿到10%。 更狠的是节能奖惩,一个月里,谁家能耗比去年同期降了10%,就能拿到200欧元奖励,要是超了5%,对不起,电费得多交15%。 一开始大家怨声载道,但慢慢地,新的生活习惯形成了,随手关灯、把暖气调低几度成了常态。到了2023年,德国全国的能耗硬是比上一年降了8%,等到2024年冬天,就算气价没怎么降,抱怨声也少了一大半。 有网友觉得“德国人一点也不憨,耗尽俄罗斯,乘机军事崛起,实现军事自主 ,恢复荣光,路人皆知”。 德国的这盘大棋,无疑是一场没有退路的高风险赌局,它在赌自己能扛过阵痛,顺利完成绿色转型,从而在欧洲获得更高的地位。 同时它也在赌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扛不住这样的持续失血,最终导致其战争机器从根本上瓦解,这究竟是深谋远虑的制胜之道,还是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只有时间能给出最后的答案。
原本中国的计划是把欧洲扶持起来,让它成为世界的一极。中、美、俄、欧四大力量并存,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