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无情!   大阅兵后第二天,人性的自私与自利,就展现了!   9月4日,意大

波览历史 2025-09-06 01:39:57

戏子无情!   大阅兵后第二天,人性的自私与自利,就展现了!   9月4日,意大利设计师乔治·阿玛尼去世的消息一传来,半个娱乐圈的悼念文案就跟约好了似的,齐刷刷铺满了社交平台。   章子怡说“永远怀念Giorgio Armani先生”,胡歌长文回忆最后一次见阿玛尼,文字里满是惋惜。就连平时很少发长文的年轻艺人,也都发文悼念。   可翻遍这些人的账号,9月3日那天,同样的图片,简短的一句话,像是做任务一样冷冰冰的。   这中鲜明的对比,让众多网友感到愤怒,纷纷在他们的评论区地下评论,有“戏子无义”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   也许有人或许会说,明星也有自己的关注点,不发阅兵不代表不爱国。   为啥外国设计师的离世,能让明星们如此“集体悲痛”?说到底,还是“有用”和“没用”的区别。阿玛尼背后是啥?是高定礼服、奢侈品牌资源,是能让明星在红毯上更亮眼、在时尚圈更有话语权的“硬通货”。   这些年,明星们比作品、比票房的少了,比高奢代言、比时装周邀请函的多了。有经纪人私下说过,接个顶奢代言,比拍部爆款剧还能抬咖位。   这种风气下,阿玛尼离开社交平台这事儿,自然成了“刷存在感”的好机会。哪怕只是在活动上跟设计师握过一次手,发篇悼念文,也能被粉丝解读成“有国际人脉”,何乐而不为?   可老兵和记者呢?他们能给明星带来什么?没有红毯资源,没有曝光量,甚至连话题热度都带不起来。   其实大家不是反对悼念。阿玛尼作为设计界的标杆,确实影响过一个时代,有人真心欣赏他的才华,写篇短文纪念很正常。   可问题出在“分寸”二字上。9月3日是什么日子?是全国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时刻,是无数老兵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纪念日。   这时候把外国设计师的动向摆在比国事还重要的位置,难免让人觉得“拎不清”。   就像那位102岁的老兵,年轻时扛过枪、守过阵地,晚年在病床上还惦记着看阅兵,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拼,可离世的消息在娱乐圈几乎没激起水花,反倒是外国设计师的动态被刷上热搜,这多少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种“冷热不均”也透着时代的变化。这几年国产品牌起来了,华为的折叠屏手机、李宁的国潮设计,哪样不比洋品牌差?年轻人穿回回力、用着大疆,不再觉得外国牌子就高人一等。   Swatch因为搞歧视性营销,在中国市场销量跌了三成,相反鸿星尔克捐了五千万物资后,直播间被网友买空库存。   这些事都说明,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清醒,谁真心实意为中国做事,谁只想着赚中国人的钱,大家心里门儿清。   明星们的迟钝,恰恰在于没跟上这种变化。他们还以为捧着外国品牌就能显得有格调,却忘了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该不该悼念”的问题,而是公众人物该有的分寸感。抗战老兵用一生守护的家国,比任何奢侈品都重;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戍边战士,才是真正值得追的“星”。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被盯着,更该明白什么场合该用力,什么事该走心。   还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阿玛尼集团在声明里提到“先生一生致力于时尚事业,注重低调与隐私”,可明星们的高调悼念,显然跟这种“低调”背道而驰。   说白了,他们悼念的不是阿玛尼这个人,而是阿玛尼这个品牌能带来的价值。要是换成一个没名气的外国设计师去世,哪怕再优秀,也不会有这么多明星凑这个热闹。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把名利场的现实和自私暴露得明明白白。   当然,也不能说所有明星的悼念都是假的,或许真有少数人真心喜欢阿玛尼的设计。但问题在于,这种“选择性关注”太刺眼了。   一边是对商业资源的趋之若鹜,一边是对国家英雄的集体沉默,这种对比之下,所谓的“深情”和“敬意”,怎么看都显得廉价。   就像有网友说的:“不是不让你们悼念设计师,只是能不能也分一点目光给那些为国家拼过命、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   现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明星该不该悼念阿玛尼”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觉得这是个人自由,有人觉得这是价值观跑偏。   但不管怎么说,大阅兵后第二天发生的这一幕,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里的自私与现实,在利益面前,有些本该被铭记的人和事,很容易就被抛到了脑后。   对此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