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

历史拾遗者 2025-09-04 18:51:00

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一个黑色且带血地异物喷射出来,妻子将异物拿给医生看,不料,医生看完脸色大变,立马冲出病房报警。 高其煊1921年出生在费县一个开馒头铺的家里,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靠卖馒头维持。日本人打进来后,1937年他和哥哥高其炳就开始偷偷帮八路军干事儿。白天他们蒸馒头,晚上就把情报塞进馒头里,送到指定地方。情报传得准,没出过岔子。有回日本人查得严,他们兄弟俩硬是扛过去了,继续干。1939年,他们干脆直接参军,成了八路军战士。部队里,高其煊打过不少小仗,也经历过几次大围剿,队伍转移时他背着东西跟上,从没掉队。抗战那几年,他学着用枪,冲锋时总在前头。1945年日本投降了,他没回家,继续留在部队里头,参加解放战争。部队纪律严,他适应得快,很快就成了骨干。 1946年夏天,韩家寨那场仗打得凶。高其煊带着一个小队往前冲,敌人的炮弹炸过来,他腹部中了弹头,伤得重。战场上医疗条件差,医生止了血,缝了伤口,但弹头卡得深,没法取出来。就这么,弹头留在了他肚子里。醒来后,他知道这东西会带来麻烦,但没多想。部队评他三等甲级伤残军人,本来可以安排轻松点的工作,比如文职啥的。他一口拒绝,说自己还能干活,不想吃公家饭。就这样,他退伍回了费县老家,开始种地过日子。村里人见他常咳嗽,以为是肺有毛病,其实是弹头在胃和肺交界处磨出的炎症。十年下来,他没跟任何人提过军旅事儿,孩子们问起来,他总说自己没上过战场。每天早上,他得走几圈田埂,缓和腹部的疼。阴雨天疼得更狠,但他咬牙扛着,继续下地干活。从不求医,也不去申报伤残待遇,就这么闷头过。 1956年那年,高其煊35岁,还在费县地里刨食。夏天热得慌,他干到一半,咳嗽发作得猛。咳着咳着,腹腔压力大,弹头居然从通道里移位,跟着血喷出来了。那弹头锈得不成样,指头大小,裹着血。媳妇吓一跳,赶紧把他送县医院。医生本以为是肺结核出血,仔细一瞧,发现是弹头,脸色变了,立马出去报警。警察来了,查户口和记录,没找到他参军痕迹。高其煊坐起来,咳着血丝,说这是1946年韩家寨仗里留下的。警察让他说清楚,他就把受伤过程讲了。弹头在体内十年,炎症慢慢腐蚀组织,形成条小通道。咳嗽时,肌肉收缩加上压力,就把弹头推出来了。医学上这事儿少见,几乎没第二例。医生检查后,确认他身体轻松多了,疼劲儿没了。警察备案时,县武装部也介入,核实他老八路身份。 高其煊的军旅事儿就这样露出来了。他从抗日开始,兄弟俩用馒头铺当掩护,传情报帮了大忙。参军后,打仗时总冲在前,韩家寨那次差点要命。退伍后,他选择当农民,没要任何优待。十年咳嗽,其实是弹头作祟,磨得他炎症不断。他从不抱怨,村里人只当他有老毛病。弹头咳出后,医生说这是命硬,炎症通道像隧道一样慢慢成形。警察问他为啥不早说,他没多解释,就说这是老疤。身份核实完,档案显示他参战记录全,伤残级别也对得上。只是他从来不申报,不张扬。村里人听说后,议论开了,这个天天扛锄头的汉子,原来是英雄。 事件传开,县里和村里重视起来。武装部确认他老八路战士,三等甲级伤残。消息回村,居民自发集资,给他立了碑。碑上刻了“十年咳血,英雄无言”,弹头镶进去,当见证。咳出弹头后,高其煊身体好转,腹痛没了,继续种地,但轻松不少。子女里有仨参军,小儿子走时,他递了块布,说疼了就喊,别啥都憋着。他晚年过得简单,升旗时总去站着看,听广播腰杆直。

0 阅读:0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