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

历史拾遗者 2025-09-04 18:47:15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高伯龙192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原籍岑溪市,家里注重教育,从小就打下好基础。1947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那时候学校氛围浓厚,他专攻核物理,成绩拔尖,毕业时1951年直接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那里工作环境简单,他每天埋头搞基础研究,处理各种数据和实验,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1954年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物理老师,负责教本科生。他备课认真,课堂上总用黑板画图解释原理,学生反馈说他讲得清楚。学院要求严格,他还指导实验,帮学生调设备。 1970年学校南迁到长沙,成了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部分,他全家跟着搬过去。刚开始两年,他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参与建校劳动。之后转入激光领域,接触惯性导航技术。那时候国内基础弱,他从头学起,阅读资料,逐步熟悉激光原理。数理底子厚实,让他很快就上手推导公式,提出一些新想法,推动团队前进。1971年调入激光研究实验室,从此专注这项工作。 高伯龙在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后,很快适应新环境。实验室设备有限,他带领小团队开展初步实验,计算光路和频率差。清华背景让他在理论上占优势,同行都说他计算准。1951年毕业那批人里,他算得上佼佼者,何祚庥他们都夸他聪明。研究所阶段,他接触过核物理实验,帮他打下严谨作风。哈军工时期,教学任务重,但他挤时间研究,写了不少讲义。南迁后,学校调整,他转激光陀螺,起初不熟悉,但凭自学赶上。 1975年全国激光陀螺会上,他提出四频差动方案,当时国内主流是两频,他这等于推翻旧路,大家议论纷纷。但他坚持国情出发,工艺水平有限,四频更可靠。后来事实证明他没错,这方案成了中国特色。院士当选1997年,那时他已近70岁,但还一线干活。生活上他低调,穿旧衣服,食堂排队打饭,从不搞特殊。学生说,他像长辈,工作时总耐心指导。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钱学森通过渠道从美国弄来激光陀螺资料,只有两页纸,原理简单描述,公式模糊。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实验室人看后直摇头,这技术国外封锁,国内没人懂深层。原理类似陀螺仪,但用激光束在环形腔里跑,测转动。资料字迹差,关键地方用星号挡,谁也不敢贸然上手,怕失败担责。高伯龙那时是老师,他决定试试。从旧期刊翻1960年物理学报,结合相对论推导方程,花时间计算光频差。实验室穷,缺基座,他用大理石防热胀冷缩,去长沙火车站工地捡边角料,工人帮装车。回校打磨成台面,测试振动小。镀膜难,国外用钻石机,国内设备简陋。他创差动检测法,用手电测反射率,调厚度时用眼镜放大,参数精确到0.1纳米。团队自制铁架,点焊连接,高压电源测试嗡响。锁死效应反复出,他拆组件擦灰,重装螺丝紧。寒冬调试,手冻红还握工具。灵感来时,拆线球模拟光路,缠绕演示循环。过程反复失败,但逐步优化,积累经验。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高伯龙推导理论花一年,解开资料谜题,写出环形激光讲义,这书成中国激光陀螺基础,至今必读。方案上,他选四频差动,没国外经验,全靠自创。1975年会上,他讲方案,否决两频主流,现场哗然。但他结合国情,工艺弱,四频避误差。团队小,设备旧,但他带头干,计算参数,调整镜面。绿光激光器难,全球就德美会造,他带徒弟磨20年,出中国绿,亮度高。验收时,光斑亮,专家眼镜焦味。过程吃苦,实验室冷热,他披旧衣继续。失败多,他不气馁,重来记录数据。成本低,精度高,比进口便宜。1994年样机转起,团队激动,哭成一片。隔壁人冲来,以为出事。这台丑样机,精度如瑞士表。军火商用不着,气急败坏。中国成第四国掌握技术,全靠这起步。过程接地气,捡废料,自制工具,体现自主精神。

0 阅读:0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