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李守仁”被写成“李守忍”。就因这一字之差,一家三代花了整整七十年,才终于在四川南充烈士陵园的墓碑前,找到了这位1949年牺牲在“三台战役”中的烈士。 2025年9月3日下午,四川南充烈士陵园的银杏叶落了一地。吴楠蹲在一座墓碑前,慢慢将从河南荥阳老家带来的泥土撒在墓基上——泥土里混着黄河边的沙粒,是他特意从祖辈老宅墙角挖来的。 墓碑上刻着“李守忍”三个字,他指尖反复摩挲着那个“忍”字,喉咙发紧:这是他一家三代找了七十年的人,只是名字,本该是“李守仁”。 故事要从1949年说起。那年,吴楠的爷爷有个弟弟叫李守仁,刚满二十岁,是村里少有的读过书的青年。 某天清晨,李守仁背着蓝布行囊出门,蹲下身揉了揉侄子(也就是吴楠的父亲)的头,笑盈盈地说:“等叔叔打了胜仗回来,给你带糖吃。” 那时吴楠的父亲才五岁,攥着李守仁的衣角不肯放,直到他转身走进晨雾里。 这是父亲对这位叔叔最深的记忆——后来无数个夜晚,父亲总跟吴楠念叨:“你叔公走那天,太阳刚出来,他背影亮堂堂的。” 同年冬天,部队的消息传到村里:李守仁在四川“三台战役”中失踪,后被追认为烈士。可档案上只有一句“牺牲于三台地区,就地安葬”,连具体墓地在哪都没写。 李守仁的父母,也就是吴楠的太爷爷、太奶奶,揣着那张薄薄的烈士证明,每年都在村口老槐树下等。 太奶奶临终前攥着李守仁少年时的照片,一遍遍问:“我儿是不是记错路了?咋还不回?” 吴楠的父亲长大后,成了家里第二个“寻亲者”。他跑遍河南、四川的档案馆,逢人就问“有没有听过1949年三台战役牺牲的李守仁”,笔记本记满了厚厚一本,却总找不到线索。 “那时候没电脑,全靠腿跑,”父亲跟吴楠说,“你叔公是英雄,不能让他就这么‘没影’了。” 多年前,吴楠接过了接力棒。他把档案里的信息录入电脑,比对全国烈士陵园的电子名录,这一找就是十年。 档案里“李守仁”三个字被他看了无数遍,连笔画走势都记在了心里。 转机出现在2025年8月。南充烈士陵园开展烈士信息核对,工作人员发现“李守忍”的档案有蹊跷:籍贯“河南荥阳”、牺牲时间“1949年11月”都和三台战役对得上,唯独“忍”字有明显涂改痕迹。 试着改成“李守仁”检索时,系统瞬间跳出了吴楠十年前登记的寻亲信息。 接到电话那天,吴楠正在黄河边给太爷爷、太奶奶上坟。他举着手机往河边跑,对着湍急的河水喊:“找到了!爸,叔公找到了!” 电话那头,父亲哭了,说:“你太爷爷、太奶奶要是知道,该笑了。” 出发去四川前,吴楠装了一瓶黄河水,又挖了袋老家的泥土。父亲跟他说,李守仁小时候总爱在黄河边摸鱼,说“这水亲,走到哪儿都忘不了”。 如今,他要把这水和土放在叔公墓前,让他闻闻家乡的味道。 墓碑前,吴楠摆上了荥阳的柿饼和花生——这些都是父亲说叔叔生前爱吃的。 他拿出软布,轻轻擦着“李守忍”三个字,轻声说:“叔公,等改了名字,我就把你的故事刻在这儿。让来的人都知道,你是河南荥阳的李守仁,是我们家的英雄。” 风卷着银杏叶落在墓前,像轻轻的拥抱。七十多年前那个清晨,青年李守仁转身的背影,终于和三代人的牵挂,在这一刻遇合了。 一、李守仁烈士能否迁回当地烈士陵园? 根据《烈士安葬办法》,烈士可在牺牲地、生前户籍所在地、遗属户籍所在地或生前工作单位所在地安葬;确定安葬地后,就近在当地烈士陵园或烈士集中安葬墓区安葬。 李守仁烈士已安葬于四川南充烈士陵园,而规定明确,烈士在烈士陵园或烈士集中安葬墓区安葬后,原则上不迁葬。 若其家属希望将李守仁烈士迁回当地烈士陵园,需向相关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迁葬的必要性和合理原因(如家族祭扫需求等),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考量,在征得烈士遗属同意后,决定是否就近迁入当地烈士陵园。 二、李守仁烈士家属能享受哪些优待? 根据《烈士褒扬条例》,烈士遗属可获得烈士褒扬金,标准为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 若李守仁烈士属于《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适用范围,遗属还能享受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为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个月的工资。 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开信息中主要出现了李守仁烈士的侄外孙吴楠参与寻亲与祭扫,暂未提及直系亲属。 不过,吴楠作为亲属参与守护烈士记忆的举动,也让这份跨越七十余年的牵挂有了温暖的落点;而烈士的荣光与国家的优抚政策,始终是对英雄及其家人的郑重铭记。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素材来源于红星新闻9月4日报道。
独生女如何防止被吃绝户?
【2评论】